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出臺,強調將加強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利益調節。這意味著建設用地緊張的大城市可以用資金換土地,用地相對充裕的貧困地區也可讓土地產生更大效用
春節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印發,其中強調將加強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利益調節。專家表示,這意味著我國耕地保護有重大的政策創新,從過去小范圍占補平衡走向跨區域“算大賬”,建設用地緊張的大城市可以用資金換土地,用地相對充裕的貧困地區也可讓土地產生更大效用,換取急需的發展資金。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2016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糧食生產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生產較2015年略有下降,結束了我國糧食產量十二連增的局面,但仍算是個豐收年,總產量高達12324億斤。
客觀地說,在糧食連年豐收,工業化、城鎮化高歌猛進之中,能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實屬難得。耕地是關系著十幾億人的吃飯大事,不容有絲毫閃失。
早在1997年,我國即出臺過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的文件,現時隔20年再度出臺相關文件。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意見再次重申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提出來“兩個絕不能”,即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
意見提出,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從嚴核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業內人士表示,特別值得肯定的是,意見明確實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安排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補充耕地能力掛鉤,對建設用地存量規模較大、利用粗放、補充耕地能力不足的區域,適當調減新增建設用地計劃。
意見同時明確,全面完成*基本農田劃定,將*基本農田劃定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定內容,在規劃批準前先行核定并上圖入庫、落地到戶。
姜大明表示,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不可避免還要占用一定數量耕地。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占補平衡
大城市發展需要用地,耕地保護本區域占補平衡難以滿足需求,與此同時,不少貧困地區耕地相對充足,但發展面臨的*緊要問題是缺少資金。
在這種情況下,意見提出,將實施“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的耕地占補平衡措施。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難以滿足占補平衡的話,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經國務院批準并繳納跨省補充耕地資金后,可以在耕地后備資源豐富省份落實補充耕地任務。
這不失為一個雙贏的方案。姜大明表示,對于建設用地緊張的大城市而言,這是用資金換土地的好辦法;對于用地相對充裕的貧困地區來說,可以用土地換取急需的發展資金。
據了解,政策執行中將嚴格限定統籌范圍,嚴格控制納入國家統籌的省份和重大建設項目類型;同時將堅持省域內平衡為主,控制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的規模。同時政策將發揮利益杠桿調節作用,通過收繳國家統籌補充耕地費用,在承擔補充耕地任務的省份集中投入資金用于補充耕地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姜大明表示,這樣獲得的資金對于扶貧搬遷可以起到重要的資金支持作用。以河北省阜平縣為例,該縣據此獲得20億元以上的財政資金收入,而其本身的財政收入不到3億元。現在全國將近三分之一的省份試行該政策后,已經產生了2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據悉,“十三五”時期,全國耕地整體可以做到占補平衡,絕大多數省份可以在省域內做到占補平衡。但個別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省份,需要實施補充耕地國家適度統籌。
耕地質量尤為重要
在保證耕地數量的同時,耕地質量也受到高度關注。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億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15.46億畝,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國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為4.03億畝,投入資金5900多億元,經過整治以后,耕地質量大約提高1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提高10%到20%。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為此將整合財政資金,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推進耕地耕作層剝離,也就是說,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土壤要剝離,剝離以后用于補充耕地造地項目,以改善土壤條件、加快土壤熟化進程,提高土壤肥力。同時,建立耕地質量和產能評價制度,定期對全國耕地的產能和質量水平進行評價。
他表示,還要推動科技創新,重點是支持種業技術的創新。主要是開展三大行動:農產品產地保護;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化肥的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全國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