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致富經 > 曲靖市師宗縣三個千萬元產業破解致富“密碼”
曲靖市師宗縣三個千萬元產業破解致富“密碼”
農業網   時間:2018/1/4 9:10:00  來源:曲靖日報  閱讀數:406

  古城是距離曲靖市師宗縣城只有5公里的一個居民小組,村內溝渠縱橫、綠樹成蔭。多年來既沒有成為縣城的“菜籃子”,也沒有成為富庶一方的魚米之鄉。為改變這一現狀,早在幾年前,在丹鳳街道古城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黨員趙五九、孟林、趙建波等帶頭先吃“螃蟹”,牽頭負責做起了農家樂、苗木、土建運輸三個產業并成立協會,拉開了三大產業致富振興的序幕。

  三大產業托起古城振興夢

  “我家的農家樂,平均每天有10來桌客人,一年的營業收入有150余萬元,重慶、貴州和昆明、紅河及周邊縣市的客人都會慕名而來。”農家樂古城印象負責人趙永文說。

  如今在古城村像趙永文這樣經營農家樂的有32家,年均接待旅客40余萬人次,年實現農家樂經營性收入1800余萬元。

  “這么大點一個村莊,就有30多家農家樂,會形成惡性競爭嗎?”“不會的,全村32戶農家樂都加入農家樂餐飲協會抱團取暖,接受協會的統一管理和協調。”趙永文說。為整體提升全村農家樂服務水平,協會著力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專項檢查,督促協會會員完善衛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規范農家樂經營行為。同時,開展“*農家樂”“星級農家樂”評選活動,引導會員樹立服務意識、品牌意識和誠信意識,不斷提升農家樂品質。

  “支部+協會+農戶”打造致富產業

  其實古城能有今天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地處城郊和縣工業園區規劃區內,近年來隨著縣城和工業園區的發展和建設,居民征地拆遷多,失地少地居民增多,矛盾糾紛突出,加之產業發展單一,群眾增收致富難。為解決居民長遠生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村黨支部通過走訪調查、分析研究,充分依托“臨城、靠路、位于園區”的優勢,采取“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按照“支部引領、協會帶動、黨員示范”的思路,以打造縣城“農家食府”、縣城“后花園”和農村基建“主力軍”為目標。成立了餐飲服務、苗木栽培、土建運輸三個專業協會。

  把紅旗插在產業上,支部建在協會上,引領產業發展壯大。在協會的引領和黨員的示范帶動下,2009年一年即實現增收30余萬元,一些曾經有顧慮的群眾逐漸放下思想包袱,紛紛加入到三個協會中來,抱團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三個特色產業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在苗木發展中,協會為會員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和銷售信息服務,協會會員抱團在一起,我們再大的訂單都敢接,而且苗木生產銷售中的風險也能解決。”古城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協會副會長孟林說。據了解,目前,苗木協會入會群眾46戶,發展苗木基地1200余畝,土建運輸協會入會群眾64戶,擁有各類工程機械126輛(臺),三大產業年均創收9600余萬元。三大特色產業已成為古城群眾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這幾年,我們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家家戶戶有車子,差的都是面包車,在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居民周關友說。

  堅守綠色發展和鄉風文明底色

  “你認為你們村的農家樂*的優勢在哪里?”“車好停,環境好,客人在用餐的同時,可以感受田園風光,特別重要的是我們的農家樂飯菜以生態、綠色為品牌,能讓客人感受到濃濃的家鄉味道。”趙永文說。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古城村容村貌和環境整治一刻沒有停留。立足小組實際,著力實施危房新建、加固改造,統一村莊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安裝排污管網,建蓋活動場所,完善基礎設施。對小組25所C級危房,實行統一樣式風格,統一加固改造、包裝提升。對32所D級危房,采取統一建筑風格風貌,易地規劃新建和就地拆除重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占道違法建筑,一律拆除,讓路于民,解決村莊通車難、通行難問題。對居民的圍墻、屋頂、大門等進行統一改造提升。以農戶為點、道路為線、村莊為面,點線面結合,著力實施村莊垃圾、污水、“三堆”、畜禽糞污、農業面源污染等綜合治理,推行改水、改廁、改灶,推廣使用沼氣、電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整合資金500余萬元,實施危房改造35戶,村莊道路柏油鋪設3200米,墻體美化25000余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52盞,新建休閑小廣場2個、垃圾池5個、公廁2個。如今走進古城,古樹蒼翠,河渠清澈。村內寬敞的柏油馬路與丹鳳路和鳳凰大道兩條城市主干道緊緊連為一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墻體文化讓村莊更加漂亮,更有文明內涵并時時刻刻熏陶著群眾和客人。

  在古城村黨支部活動室墻上,鮮紅的黨旗和“紅色驛站”十分搶眼。為讓黨員干部群眾在學習、休閑、活動的同時,接受紅色經典文化熏陶,激發群眾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熱情,居民小組創新性地建設“紅色驛站”。配備一些紅色經典書籍和碟片,供黨員干部群眾及旅客學習。里面配備充電器、雨傘以及常用藥品等方便和服務客人。還提供一些筆墨紙硯,讓客人可以書寫紅色經典或練習書法等,陶冶情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fq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