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忙采收蔬菜、有的忙著施肥……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水辦事處窯溝大隊的“冬閑田”里,一派忙碌景象。
受“華西秋雨”等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目前湖北省秋播作物面積穩中略降,冬閑田面積有所增加。為奪取今年夏季農業豐收,全省各地掀起秋冬生產熱潮。
改造濱湖田、低湖田和冷浸田,因地制宜發展“稻蝦共作”“稻鰍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綠色高效模式。2017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40多萬畝,新增67.91萬畝,稻蝦共作面積繼續保持全國*,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
探索雜糧雜豆、油料作物、蔬菜等輪作模式,優選12種綠色高效模式形成技術規范,在全省68個縣市區創建示范樣板76個,核心示范面積8.50萬畝,輻射推廣面積達到800萬畝以上,有力促進了穩糧提質增效。
在襄陽等地推廣“一季小麥+兩季玉米”模式,兩季玉米可實現畝均青飼料總量7噸左右,產值2500元,較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種植效益。目前全省糧改飼面積突破100萬畝,青貯飼料除本省養殖自用外,部分外銷福建、廣東、甘肅等地。
讓土地不再“閑”,各地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冬種馬鈴薯和蔬菜種植,每年消滅冬閑田300萬畝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