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能長出瓜菜?在甘肅酒泉,越來越多的農民讓這一過去不敢想的事變成現實。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端,這里有大面積的戈壁荒灘,常年干旱少雨,砂石遍地,被認為是不宜耕作的閑置土地。這樣的“不毛之地”,干什么賺錢?政策發力,科技給力,酒泉人以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為載體,發展設施特色農產品,在戈壁荒灘建起了一座座溫室大棚,成了*戈壁農業示范基地。蓬勃發展的戈壁農業,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新動力。
戈壁灘里找優勢
光照強、溫差大,長出的瓜菜品質好
隆冬時節,齊舉儒還在自家溫室大棚忙碌,這位酒泉市清泉鄉躍進村的農民,盤算這一季的收入。“1個棚能摘8000斤,按批發價4元錢一斤算,大概能掙3萬多塊錢。”他說,3個人參果大棚,刨去種子、肥料等成本,一年收入八九萬元不成問題!
20年前,22歲的齊舉儒從武威搬到這里,望著茫茫戈壁,琢磨怎么生計。他試建起了3個溫室大棚,種家鄉的人參果。沒想到,種出的人參果比老家的品質還要好,戈壁農業讓他走上了致富路。
清泉鄉人大主席范瑞宏說,清泉人參果肉厚實、清香脆甜,價格高出其他產地產品近一倍。在齊舉儒帶動下,當地成立了康源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在已有300多戶農戶加入。
在百里之外的玉門鎮,玉門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拔地而起。順興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的5家企業之一。“公司成立于2011年,我們流轉了2780畝戈壁灘,蓋了240座大棚。”公司總經理黃萬春說。2014年,公司開始試種櫻桃。“我們先后去山東泰安、北京小湯山考察了多次,櫻桃行情很好。”黃萬春告訴記者,“櫻桃樹苗,是從山東泰安引種的。目前,已經有70個大棚掛果,每個大棚產量200到300斤;今年,至少140個大棚掛果,預計平均產量500斤。”
“這邊雖然是戈壁灘,但是疏勒河流經這里,搞大棚不缺水。”黃萬春說,主要制約因素是少土。為此,黃萬春在建造溫室大棚時,先深挖了2米,然后回填了1米深的土。“原來的戈壁灘,土含量不到10%,沒法種。”他說,當地晝夜溫差大,深挖也是為了冬季保溫需要。
“戈壁農業能不能搞?審視資源,戈壁也有優勢,日照時間長、光照強、熱量充足、晝夜溫差大,出產的蔬菜瓜果口感更好,營養含量更高。”玉門市農技中心主任尚永軍介紹,“而且,境內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相對較少,非常適合發展設施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
建飲水工程,修蓄水池,發展高效節水,解決了水的瓶頸制約。
“農技專家說,這邊病蟲害少,能大幅節約成本。”黃萬春說,東部地區櫻桃病蟲害一年可達10多種,而在戈壁,基本沒啥病蟲害。
日前,黃萬春注冊了“舒勒源”商標,計劃開網店。去年4月,舒勒源櫻桃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黃萬春說,這些櫻桃將從今年開始陸續進入盛果期,主要銷往蘭州、烏魯木齊,“預計年收入1000萬元左右,我們對戈壁農業很有信心!”
生產用上高科技
節水節本,棚均收入能到3萬元以上
在酒泉市肅州區,總寨戈壁農業產業園是西北地區*無土栽培科技園區。肅州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國森說,這個園區規劃1萬畝,先后建成高標準日光溫室1032座,形成了3500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戈壁農業用上高科技。一個產業園集成應用了無土栽培、穴盤育苗、水肥一體化、智能采摘車等17項先進實用技術,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實現了工廠化育苗、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銷售的發展。
“搞戈壁農業,優點很明顯:一是充分利用了閑置的戈壁荒灘,不占耕地,為有效解決菜糧爭地矛盾找到了突破口;二是蔬菜品質好,由于采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和物理防蟲技術,按照無公害蔬菜標準生產,隔絕了土傳病害的傳播,也就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勞力。”張國森說。
從遠處瞧,順興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的16號棚、18號棚,看起來更高、更通透。“這兩個棚和其他大棚不一樣,是我們的示范棚。”黃萬春介紹,這里采用了基質栽培技術和自動灌溉系統,在操作室就能了解大棚里西紅柿、黃瓜的實時情況。“據測算,這個大棚較常規灌溉方式節水40%,農藥、肥料投入減少30%,產量可提高20%到40%。”黃萬春說。
記者看到,大棚的山墻要比平原地區的大棚厚實得多。“因地制宜,我們這兒海拔高、風沙大,冬季*氣溫可達零下20攝氏度。山墻厚,一是為了保暖,二是為了防風。”黃萬春告訴記者,修建一個高標準溫室大棚,投入在25萬元左右。不過,戈壁灘流轉容易、租金也便宜,這塊兒的投入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
“溫室大棚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老百姓剛開始不太容易接受。”尚永軍坦言。但良好的效益慢慢改變著農民的想法。“按照兩小茬一大茬的種植模式,實現了溫室大棚周年化生產,棚均收入達到了3萬元以上,比一般溫室效益高出近30%。”張國森表示。
獎補政策很給力
激活后備土地資源,打造西北地區的“菜籃子”
“根據基本農田劃定方案,玉門市農用地面積219.0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88.25萬畝。12個鄉鎮農作物播種面積僅為53.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0%。”尚永軍介紹,當地有大量未開墾的后備土地資源,戈壁農業發展資源極為豐富。
戈壁農業離不開大力投入。“連片50畝以上的日光溫室,每座補助1萬元;連片100畝以上的高標準鋼架拱棚,每畝補助1600元。”玉門市農牧局副局長柴紅偉說,市里出臺獎補政策,同時對發展好新型主體給予扶持。
去年8月15日,甘肅省出臺河西戈壁農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在沙漠戈壁新建3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初步建成基礎完備、設施先進、生態環境友好、產品特色鮮明的戈壁農業產業帶,把河西地區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亞富有競爭力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尚永軍建議,上級部門將日光溫室、鋼架拱棚的農業保險列入省級財政補貼范圍,給予保費補貼,有效防范戈壁農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促進戈壁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據了解,甘肅有1億多畝戈壁、1.8億畝沙地、480萬畝鹽堿地,土地相對貧瘠、生態環境脆弱,且降水量不足,農業生產嚴重依賴河流、綠洲與地下水灌溉,糧食產量不穩定。
從甘肅看,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一個大課題。“當前,要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實現綠色發展。”不久前,在全省戈壁農業專家座談會上,甘肅省省長唐仁健表示,發展戈壁農業,正是甘肅農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實現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
唐仁健說,在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戈壁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不新打一口井、保持現有用水總量平衡的“硬約束”下發展戈壁農業。同時,戈壁農業更多定位在中高端,主要依靠大型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規模化、集約化開發,集中連片發展,但也不排除不忽視農戶發展戈壁農業的積極性,并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程度參與、*限度受益。
來自甘肅省農牧廳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省發展戈壁農業面積已達6.1萬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