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機市場不斷壯大,農業裝備品種日益豐富。特別是2004——2014年,中國農機工業經歷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這期間躍居全球*大農機制造國和使用國。而2015年以后出現拐點,農機行業增速放緩。
當前,我國農機工業的總體發展情況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處于什么位置?存在哪些不足?農機供給側改革如何發力?國外農機品牌怎樣在中國市場布局?國內農機企業走出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在前不久的2017中國國際農機展期間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農機峰會上,來自農機管理部門和三大農機協會的領導、國內知名農機企業的代表,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形成較完整產業鏈,滿足國內 90%的市場需求
農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機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9.7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5.2%,而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占比降至27.7%。農業部農機化司副司長李安寧說:“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實現了從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向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進入了新階段,農機化進入由中級階段向*階段快速邁進的時期。”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出臺以后的2004——2014年,被稱為中國農機制造業的“黃金十年”,這十年間,農機工業的年均增長率都在20%以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認為,“從規模上說,2012年前后中國就成為了全球*的農機制造國和使用國。”此后拐點出現,高速發展期結束,2015年的增速降至10%以下,2016年僅5.8%。
中國現有近萬家農機企業,“黃金十年”期間,各類高效、*、節能型農業裝備的研發制造取得重大進展,國內骨干農機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2300多家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的總產值近4516億元。對此,中國農機化協會會長劉憲表示,“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農機工業體系基本建立,形成較為完整的農機產業鏈;主要農機產品產量增長迅速,能夠滿足國內90%的市場需求,有力地支持了我國農機化的快速發展;技術進步明顯,行業結構逐步優化,骨干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國際化程度提高,人才、資金、技術和裝備等要素資源已全球流動。”
“隨著我國農機化水平的不斷攀升,快速發展期結束后,未來幾年不會高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農機保有量巨大,更新需求量還會保持高位,成為市場穩健發展的強大支撐。”中國農機流通協會會長毛洪預計,未來三年,隨著農機化綜合水平的提升以及大型機械需求量的增加,農機市場規模或將以6%——7%的增幅穩健增長。而對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劉憲表示,“這些重要的政策信號意味著,中國農業的發展空間將持續擴大,農業現代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農機行業的市場潛力將在結構調整中不斷釋放。”
大而不強,過剩與斷檔并存,有效供給不足
新時期為農機化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的制約在于農機新技術、新裝備的有效供給不足,供不足需、供不適需等矛盾突出。”李安寧提出,“一方面,農機產品產能過剩與缺門斷檔并存,中高端產品不多,機具適應性、可靠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單項農機化技術比較多,但農機農藝融合不夠,技術集成配套和系統解決方案研究剛剛起步,許多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的困擾。”
我國目前有4000多種農機產品,剛超過世界農機種類的一半,而大中型拖拉機產能過剩25萬臺、玉米聯合收割機產能過剩100萬臺。2016年的農機工業增速僅5.8%,收入、利潤、投資都跌至谷底,2017年延續了“斷崖式”下滑,規模以上企業10%虧損。李安寧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邊際效應逐步下降。”
中國雖已是全球*大農機制造國和使用國,但卻大而不強。李安寧表示,“近萬家農機企業中,具備研發能力的不足200家,大型動力和高端機具進口依存度90%以上。”陳志也提出,高端農機產品還是市場空白點,主要依賴進口,關鍵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零部件還需要進口,雖說有近萬家農機企業,但小規模企業居多,產業集中度偏低。“在2005年、2006年的時候,中國所有的農機企業銷售額加在一起,大約相當于美國約翰迪爾一家。經過10余年發展,現在的整體規模水平相當于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3家加在一起,國內*的農機企業銷售額約260億元人民幣。”
此外,還存在發展不平衡、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毛洪解釋說:“糧食作物機械相對過剩,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不足;耕種收機械相對過剩,收獲后的處理機械不足;平原機械相對過剩,山區丘陵機械不足。企業規模偏小,裝備水平偏低,自動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行業平均利潤率低;加工精度不高,產品可靠性有待提升,產品平均無故障時間均低于發達國家,產品服務體系不完善。”
中國農機工業該如何提檔升級?李安寧提出,“我們要解決‘有沒有’與解決‘好不好’并重,主攻短板機具、高端裝備與主攻技術集成、配套推廣結合,全力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大力增加高效、節本、綠色、智能機械的有效供給,提升技術裝備集成配套和推廣應用水平。”
國外產品進來與國內企業走出去,都有機會
正因為國產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加之世界范圍內農機行業下行壓力巨大,近年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先后吸引了100多家國外農機企業落戶。陳志說:“洋馬、久保田、東風井關等日韓農機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程度越來越快、越來越高,愛科、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克拉斯等歐美農機巨頭及日系韓系農機企業的在華企業,不僅為中國農機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先進的技術、經營管理方法、市場開發手段等,都值得我們借鑒,也助推了中國農機企業發展。”
吉峰農機戰略經理柳琪認為,從全球視角看中國農機市場,未來15年到20年,中國仍將是農機制造大國和需求大國。“中國市場機會多,但不是每一個機會都可以去抓,中國農機企業的實力也很強,國外企業想進來也要謹慎,要深入研究中國市場的需求和中國的農業政策。比如中小馬力拖拉機、喂入量2——10公斤的谷物聯合收割機、1——8行的玉米收獲機等產品,國內的產品已具備了自給自足能力。”不過他也坦陳,中國農業對農機的需求超越了國內農機企業的生產能力,當前還有一部分產品無法滿足,“像200——500馬力的拖拉機、喂入量10公斤以上的谷物聯合收割機、300馬力以上的青貯收割機、果蔬類收獲機等產品需求量很大,也很迫切,是國外農機企業很好的市場。”
在國外農機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產農機產品也走出國門。2017年1——8月,中國農機出口額達63.53億美元,同比增長8.01%,預計全年可達95億美元左右。“2010年以來,農機出口市場跌宕起伏,特別是2015年、2016年兩連跌,2017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和產品品質的提升,出口市場開始觸底反彈。”毛洪分析說:“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機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將成為農機產品出口增長的新引擎,加上‘一帶一路’的政策紅利以及中國農機產品的性價比優勢,都有利于出口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拖已在海外設立了100多個經銷網點,產品銷往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2015年起,一拖的大中型拖拉機批量出口。*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克俊表示,全球采購、全球制造、全球銷售已成為中國農機骨干企業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要適應和參與全球競爭,就要提升自身競爭力,吸收國際先進企業的成功經驗。“企業要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累經驗,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增強制定農機化成套方案的能力,加大適應性產品的改進力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