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浙江義烏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紀實(圖)
浙江義烏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紀實(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9 10:55:00  來源:義烏商報  閱讀數:459

美麗鄉村建設

  環境美,讓人住得舒心;發展美,讓人感覺日子過得越來越舒暢。

  近年來,浙江義烏著力推進鄉村從“環境美”到“發展美”,從“一時美”到“長久美”的轉變。尤其2017年,通過引資招商,注入新活力,美麗鄉村建設一路高歌猛進,碩果累累。截至2017年9月底,義烏76個省定集體經濟薄弱村已全部實現“摘帽”,全面完成2017年年初省里下達的任務;2017年10月底,全市732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并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超額完成省里下達50%的年度任務。

  “輸血”只能解決一時之困,經濟要發展,“造血”是關鍵。為了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義烏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有利條件,因村施策、多措并舉,探索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使用、眾籌眾創、結對共建、產業激活、土地規模經營、異地物業、項目引入、資產盤活、行政村撤并等,開創性地提出了發展集體經濟“造血十法”,走出了一條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的特色之路。

  盤活資源 落地能生金

  義烏是個缺地的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同時,義烏又是一個交通便捷的城市,道路四通八達。對于農村來說,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如何利用閑置的村集體土地,以及閑置的村集體用房,用來補充、滿足城市的用地用房需求,成了這次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一個方向。

  義亭鎮陳店村是省定的集體經濟薄弱村,以前,每當村里道路需要修補,或者池塘清淤,村干部絞盡腦汁也想不到來錢的地方,只能向上級申請補助。但在這次“摘帽”行動中,陳店村有了好辦法,他們將村里原有的簡易房進行拆除,積極謀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項目,建造了2幢12層綜合大樓(店面20間),其中,僅一、二層村商服用房用于出租,就可產生租金收入100萬元。原本在城里租房做生意的村民,看到村里就有土地和房屋出租,于是紛紛回到了村里來投資和辦廠。通過盤活,村集體原本閑置的會堂、廠房、辦公用房和山林等,都成了村集體增加收入的源泉。

  在摘帽行動中,義烏采取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挖掘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采訪中,記者在佛堂鎮了解到,該鎮的寺前西村,就是通過將集體閑置房產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招租,年租金從原來的3萬元增至10.2萬元,規范了集體資產管理,增加了集體收入。

  此外,義烏以宅基地制度改革為契機,積極推行農村宅基地輕微違法有償使用。農村住房符合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條件的,有償使用費按照農村宅基地樓面基準地價,以宗地為單位,按20年使用年限*性收取有償使用費。剛剛過去的一年,義烏已全面鋪開農房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工作,其中,像仙坪村、甘山村、后畈村、俞村、里后張村等省定集體經濟薄弱村,僅通過這一方法就實現了摘帽。

  同時,為了推進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順利入市,2016年9月以來,義烏全面查清了92宗共868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權利主體、分布范圍、規劃用途、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制訂了配套政策,建立起*編碼的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數據庫。根據義烏市2017年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計劃,義烏當年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5宗以上,面積75畝以上,出讓金額達1億元以上,集體經濟組織收益達到了5000萬元以上。

  整合資源 筑巢引金鳳

  在2017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上,義烏商城集團、市場集團、陸港集團、城投集團、交投集團、社投集團、水務集團、恒風集團等八大國企,牽手大陳紅峰、義亭缸窯等8個村,送上大禮,出錢、出人、找項目,結對共建美麗鄉村,項目總簽約金額超過了10億元。

  為了配合美麗鄉村建設,義烏八大國企均專門成立了美麗鄉村建設子公司,結對共建美麗鄉村。該模式主要依托村集體土地、山林、水面等山水資源,由政府部門牽線,通過結對共建等方式,使村集體與結對企業實現政策、資本、技術、信息等有效對接,共同建設發展項目,增加集體收入。

  作為美麗鄉村相關項目的投資主體和建設主體,義烏八大國企創新了項目投入機制,全面參與10條結對精品線路、8個重點結對村的規劃建設,將生態優勢轉為經濟優勢,促進村集體增收。去年,八大國企共投入美麗鄉村建設2.55億元,已開工工程數達202個,其中,至美大陳線、人文上溪線、德勝古韻線3條精品線成效初顯。

  另一方面,義烏還通過農業農村招商引資,引進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光伏項目等優質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義亭鎮缸窯村,成功引進安徽商會總投資達1.8億的缸窯古村落開發、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非遺文化產業入駐和村企對接等4個產業項目,開發打造缸窯村梨花節、陶藝創意產業園、缸窯鄉村書吧等文旅項目,對接入駐百子燈、剪紙、陶瓷制作、銀器制作等非遺項目,預計可實現年游客20萬人次以上,全村旅游產業年營業收入5000萬元,帶動就業人數200人,有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幫助農民脫貧,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義烏除了國企結對共建美麗鄉村這一發展模式,同時還開展了集體經濟薄弱村“2+1”幫扶模式。即省定薄弱村各確定1名市領導、1家企業和1個機關部門進行結對共建,簽訂《機關、企業結對幫扶經濟薄弱村協議書》,幫項目、幫聯絡、幫資金及合作開發,實現共贏。如蘇溪鎮仙頂村、仙下村在結對市領導和機關部門牽線搭橋下,分別與浙江歐意智能廚房有限公司和棒杰數碼針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向企業供應高山蔬菜、茶葉等農產品,讓農民的勞動成果有去處,同時讓需求方吃到放心的農作物。

  無中生有 創意使得活水來

  義烏是個無中生有的城市,義烏的農村和農民從來就不缺乏創新精神,尤其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如此發達的今天,義烏農民特別善于發掘商機,無中生有,用創意改變生活。

  五類開創性的做法,讓義烏農村煥發了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一是眾籌眾創法。這一方法通過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鼓勵村民以資金、資源等多種方式入股,共同參與村莊經營,發展美麗經濟,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大陳鎮馬畈村,通過村集體和村民眾籌,集體占股60%,村民認購股40%,發展農業奇幻樂園項目。2016年,馬畈村接待游客達120萬人次,實現樂園門票、游樂項目收入1200萬元左右,村民已累計獲得分紅每股1400元;城西街道何斯路村,組建了義烏市草根休閑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股占25%,村民和工商資本認購占股75%。何斯路村將村里各種資源資本化、股權化,對村民房前屋后的菜地、池塘、山坡等生態資源進行專項評估,全村村民按現有基礎資源投入到合作社,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東”的良好格局。通過開發薰衣草主題花園、“斯路何莊”農家樂綜合體項目等,僅薫衣草主題花園及薫衣草產品,每年可達收入300余萬元,村級集體資產由2008年負債20余萬元變為目前年收入480萬。

  二是產業活化法。這一方法將壯大集體經濟與發展塊狀經濟、特色產業相結合,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江東街道青巖劉村是全國聞名的電商*村,青巖劉村依托區位、人才和物流便捷等優勢,為入駐電商提供物業、培訓、咨詢等“一條龍”服務,2016年,青巖劉村網店數達3500多家,全年銷售額近50億元人民幣,日均出單量10萬單,被稱為“中國網店*村”。

  三是土地集中流轉法。這一方法通過土地流轉、統一運營等方式,促進農村土地集中連片生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走出一條規模經營促增收的路子。

  義烏目前集中連片20畝以上土地流轉率為45%,145個村已辦理土地流轉養老保險。赤岸鎮大新屋村,利用大新屋村周邊山體土壤適合梔子花生長的優勢,通過土地流轉集中1000畝土地,開發建立梔子花基地,通過發展西海梔子花旅游節等農旅項目,村集體經濟實現年收入100萬元左右。

  四是異地物業法。這一方法主要針對集體資源匱乏、資金不足、資產量少的村,通過跨區域聯建、聯購,安排村集體經濟用地指標用于建設物業,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例如,赤岸鎮9個下山脫貧村,在鎮集中安置小區內聯建74間店面房進行公開招租,每個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房租收入10萬元。

  五是行政村撤并法。這一方法主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按照“1(城區、鎮區)+X(中心村)+Y(保留村)”的城鄉體系,對條件成熟的集聚區建設村、城郊完成舊改村等村實行撤村進社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功能等級,通過財政資金覆蓋轉化或強村帶弱村實現轉化。

  目前,義烏行政村(居)從原先809個減少為732個。如佛堂田心一村、二村、三村、四村撤并為田心村,整合四個村集體資產,利用政府對中心村供地政策,將原先分屬于4個村的碎片化建設用地進行盤活,并由村集體統一規劃新建占地約3畝的農副產品批發與零售綜合市場,進一步增強集體經濟造血能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