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西吉縣吉強鎮蘆子溝村是2015年的脫貧銷號村。多年來,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金融貸款扶持等,村民收入明顯增加。尤其是村里肉牛養殖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致富帶頭人張興平的付出,不到4年時間,他把全村的肉牛由40頭發展到500多頭,肉牛養殖已成為村里的主導產業。
“老左,今天牛吃的咋樣?”
“老板,放心吧,所有的牛吃草料正常。”
“鄉里鄉親的,你就不要抬舉我了,我可不是什么老板,只不過牛養的多一些。”9月14日,記者跟隨張興平采訪蘆子溝村肉牛養殖情況,村民左有明和張興平互相打趣。
張興平是西吉縣九洲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也是蘆子溝村村民,發展養牛不到4年時間,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平時帶動村里30多人就業,農忙季節能帶動90多人。如今,張興平成了蘆子溝村養牛戶的“帶頭大哥”和村里的“養牛專家”。
蘆子溝村耕地面積大、山坡地多,前些年以養驢為主,用來耕地馱糧食,僅有的幾十頭牛也是為種地而養,全村沒有一頭基礎母牛。如今,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的落實,山坡地推平整了,能夠實現機械化耕作。種地方便了,產出高了,村民開始種植飼草,發展肉牛養殖。
今年40歲的張興平從1995年開始外出務工,先后輾轉北京、上海、銀川和山東等地。1998年,他在山東一家養牛場找到一份養牛的活。從*基礎的飼料加工、喂牛、清理圈舍干起,逐步掌握了防疫、配種等關鍵技術。張興平因勤勞本分、踏實能干、好學鉆研,深受老板器重。他不懂就問,在牛場5年時間,掌握了許多養牛技術。“常年外出務工不是長久之計,看到別人借助惠農政策發家致富,我萌生了回家養牛的想法。”張興平說。
回鄉后,張興平并沒有大規模養牛,而是從幾頭牛開始養起。憑著在養牛場學到的技術,不到一年時間就見效,從10頭到20頭,再到50頭,*后擴大到100多頭。2015年,他成立了九洲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7名,流轉土地1000多畝種植玉米和苜蓿。村民看到他養牛致富,紛紛向他“取經”,他毫無保留地將養牛技術傳授給村民。
目前,他帶動的村民戶均養牛7頭。村民何富海從*初的7頭牛發展到現在的20多頭牛,創辦了養牛場,年收益10萬元以上,光榮地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張興平牛養得好,銷售渠道也暢通。他在吳忠市的一個親戚也搞養殖,蘆子溝村的牛通過他全都銷往吳忠市場,賣的都是好價錢。“拉到吳忠市場的牛,客商一般不會壓價,賣不掉的就寄存在親戚家,絕不會便宜出手。”張興平說,村里誰家的牛要出欄,他就幫忙銷售,和自家的牛賣一樣的價錢,他不占鄉親的便宜。如今,張興平的合作社已步入正軌,以肉牛育肥和販運為主,一年至少出欄300頭牛,年純收入40多萬元。他創辦的合作社,在飼草種植和收割季節,以每天80元的工錢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部分村民在家門口提供務工機會。2016年,張興平支付土地流轉費和工錢30多萬元。
談到今后的打算,張興平說,去年流轉了近3000畝土地,種植了2000畝紫花苜蓿和1000畝禾草,目前草料充足,還想擴大養殖規模,計劃配套建設飼草配送中心,把自家產的飼草和周邊村民的飼草收購后加工配送,再建一條有機肥生產線,把牛糞加工成有機肥,帶動更多的鄉親通過養牛脫貧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