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云南省關于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圖)
云南省關于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9 13:10:00  來源: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閱讀數:584

產業扶貧

  為全面提升云南省貧困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經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推進全省產業扶貧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扶貧*脫貧基本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主要依托和根本措施,堅持產業進村、扶持到戶,找準優勢主導產業,政府、基層組織、社會各界、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合力推進,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場開拓全產業鏈打造,實施貧困地區“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產業推進行動,促進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夯實貧困地區持續穩定發展基礎。

  (二)目標任務。到2020年,培育打造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建成適合貧困地區發展實際的產業體系,建立完善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聯動發展機制,新型合作經濟全面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鄉鎮、貧困村產業效益顯著提升,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有培訓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掌握1門以上就業創業技能,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確保產業扶貧對象如期實現脫貧。

  (三)基本原則

  堅持*施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堅持因人因戶施策,做到產業選擇*、項目實施*、政策扶持*、受益對象*。

  堅持因地制宜。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綜合考慮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技術支撐、環境容量、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等因素,結合貧困戶經營能力和脫貧需求,積極發展比較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實現特色產業對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

  堅持市場導向。適應多樣化、優質化、品牌化市場需求,推動貧困村發展優質、安全、生態、健康農產品,提高產業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鞏固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特色產業,避免產業同質化,避免不顧實際、機械模仿,引進水土不服的產業,避免突破環境容量發展產業。

  堅持農民自愿。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政府支持等方式,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聯動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戶參與、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實現穩定脫貧、長期受益。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業態,在貧困地區推廣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統籌推進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分類推進產業扶貧

  (四)做強特色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堅持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打造大產業、培育新主體、建設新平臺。在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加快特色產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健全特色產業標準體系,改造傳統種植方式,推廣標準化、綠色化生產技術,推廣生態種養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不斷提升特色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建設一批帶動貧困戶脫貧能力強的特色種養基地,探索溝域經濟發展模式。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支持貧困地區對傳統加工業進行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在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扶持建設加工基地和園區,引導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和產業園區集中,推動形成一批規模大、效益高、品牌響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集群,形成加工引導生產、加工促進消費的格局。全面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鼓勵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研發推廣一批綜合利用和環保節能技術,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和產品消費綠色化。支持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就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供市場、信息、物流和品牌打造服務。開展農業品牌塑造培育、推介營銷和社會宣傳,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特色農業品牌,發揮品牌的帶動、示范和輻射效應。

  (五)發展特色林產業。以綠色生態產品為導向,加快林業結構調整,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等特色林產業及森林旅游休閑康養等綠色新興產業。大力推進林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延長產業鏈,提高林產品附加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和引導農戶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加快發展特色苗木產業,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大力支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觀賞苗木、特色林果、中藥材和花卉種苗產業。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和森林經營工程,提高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森林質量和效益。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工作獲得工資性收入。

  (六)發展工業和信息產業。大力扶持貧困地區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提高優勢資源轉化率,提升產業層級。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機械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優先支持農機具項目建設,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重點扶持有條件的貧困地區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特色輕工業,以及有色、黑色和稀貴金屬等新材料精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加快貧困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吸納當地群眾就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群發展。促進貧困地區中小微企業發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培育工程和行業“小巨人”培育工程,扶持貧困地區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提高貧困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推進貧困地區“互聯網+”應用。

  (七)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貧困地區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支持農林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鄉村集貿市場、農林產品專業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集配中心、冷藏儲運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支持貧困村發展農超對接、直供直銷、連鎖經營、電商營銷等新型流通服務業。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加強貧困地區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引導各大電商企業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電商營銷渠道,著力解決貧困地區電商終端配送問題。對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的電商企業,可視其扶貧效果在有關電子商務獎勵政策實施評審中給予適當傾斜,貢獻突出的可以給予獎勵。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培育壯大貧困地區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

  (八)發展鄉村旅游業。實施“123518”旅游扶貧工程,建設1個全域旅游扶貧示范州、20個旅游扶貧示范縣、30個旅游扶貧示范鄉鎮、500個特色旅游扶貧村,扶持1萬戶旅游扶貧示范戶,帶動8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統籌整合各級各類項目資金資源,大力實施旅游扶貧開發。鼓勵農村集體與有實力的大戶、企業、開發商采取股份聯合的方式開發鄉村旅游。加強鄉村旅游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允許并鼓勵城市居民與農民合伙開發鄉村旅游,打造一批農家樂(漁家樂、森林人家)、農莊、民宿、精品客棧、觀光休閑農業區、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等鄉村旅游產品。推進旅游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旅游扶貧公路建設,推進“廁所革命”,加強鄉村游客服務中心(站點)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鼓勵旅游扶貧村(鎮)免費WIFI覆蓋。加大鄉村旅游培訓,加強鄉村旅游管理干部、村官、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農家樂經營戶和從業人員培訓。加強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經營的項目審批備案、用地、規劃、環保、投融資、林地占用、設施農用地備案、項目資金整合使用、用電用水等政策保障支持,強化政策可操作性,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三、完善工作措施

  (九)創新幫扶模式。探索政策驅動模式,實行“政策+資源”帶動貧困戶,通過政策手段撬動土地、資金和技術等發展要素。探索龍頭帶動模式,實行“企業+市場”帶動貧困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展特色產品市場。探索掛靠幫帶模式,實行“掛靠幫帶+保底分紅”帶動貧困戶,將貧困戶享受的貸款和扶持資金掛靠到新型經營主體,實行年終保底分紅。探索鄉村旅游帶動模式,帶動貧困戶融入旅游產業鏈。探索能人帶動模式,實行“能人+托管代養”帶動貧困戶,發揮能人掌握技術和熟悉市場的優勢,采取托管代養等方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每年每個貧困村培養2名以上致富帶頭人或農村經紀人。探索租賃返聘模式,實行“土地租賃+返聘務工”帶動貧困戶,鼓勵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流轉貧困戶土地建立生產基地,聘用貧困人口務工。探索集體反哺模式,實行“集體經濟+共建共管”帶動貧困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吸收貧困人口到集體公益崗位就業。探索抱團經營模式,實行“捆綁抱團+合作經營”帶動貧困戶,以貧困戶為主要力量組建合作組織,發展專業化生產,實現規模效益。探索培訓造血模式,實行“培訓+產業”帶動貧困戶,將先進生產技術和方式*培訓到貧困戶,提升生產技能。探索電商扶貧模式,實行“互聯網+”帶動貧困戶,突破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瓶頸。

  (十)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以產業發展為載體,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生產合作、股份合作、勞務合作等多種形式,與貧困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全覆蓋,力爭實現每個貧困戶至少與1個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經營合作關系。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享受正常的政策待遇。鼓勵有條件的貧困地區依法興辦農民合作社,組織帶動貧困戶利用當地產業優勢發展生產。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支持力度,對帶動貧困戶脫貧成效明顯的農業經營主體可由縣級政府給予獎補。對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長期勞務用工等方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可按照脫貧方式、脫貧戶數等分類分級給予適當獎補,對龍頭企業,每帶動1戶*可給予3000元獎補,獎補總額不超過100萬元;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可按照帶動脫貧30戶以下、30—50戶、50戶以上等劃分標準,*給予20萬元獎補。具體獎補措施由各縣、市、區統籌財政資金,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對帶動貧困戶脫貧成效明顯的農業經營主體在示范評定、項目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

  (十一)壯大集體經濟。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明確投資主體資格,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保護和發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集體收益分配權。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有序推進資產收益扶貧,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通過收益形成村集體經濟,實現資產(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收益有分紅;用于資產收益扶貧的財政投入所形成的資產,收益權要優先分配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建立集體資產收益向貧困戶傾斜的動態分配機制。因地制宜整合政策資源,積極開展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探索多形態發展模式,多元化拓展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十二)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本土企業發展壯大,在貧困地區建立生產基地的龍頭企業,在享受當地提供的土地、稅收、水電等優惠政策,獲得金融機構優惠貸款的同時,在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優先承擔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支持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開展種養殖經營、技術合作、委托生產等多種合作方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現以產業為紐帶的合作共贏。龍頭企業實施的產業扶貧補助項目,財政資金要重點用于所帶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化基地生產項目所需種子、化肥、農機具等生產必需品的補助,具體補助標準由各地自行確定。鼓勵用電大戶通過用電市場化交易來降低企業成本。強化扶貧招商,通過組織貧困地區企業參加境內外各類農林產品展銷會、農超對接等活動,積極引進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省級對龍頭企業認定和扶持政策向貧困地區龍頭企業傾斜。鼓勵各地研究制定支持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的政策措施。通過準入、保險、再擔保等多種方式,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

  (十三)強化科技支撐。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以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為重點,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生產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培訓實現全覆蓋。創新扶貧產業科技推廣體系,發揮科研院所優勢,幫助貧困地區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動員專家教授、科技服務團、博士服務團等專業力量,深入一線,找準高校科研項目與當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的結合點,動員多方力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并產業化,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高校特別是涉農高校助力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等方面提供支持。創新科技服務機制,建立產業扶貧科技支撐專家庫,動員組織各級各類科技人員,圍繞貧困戶創業、帶動貧困戶致富的合作組織和企業技術需求,開展“一對一”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推廣“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基地+基層推廣服務體系+貧困戶”的鏈條式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鼓勵學科專家常駐貧困村、科技人員到農村一線從事農技推廣和開展現場技術服務。建立科技人員技術服務與收入掛鉤的推廣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到貧困村領辦企業,發展特色產業,提供技術服務,由政府補助相應技術服務費。對科技人員到貧困村常駐幫扶,從事技術推廣、領辦企業并取得明顯成效的,在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優先支持貧困村實施產業扶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高貧困村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

  (十四)加強金融支持。綜合運用以獎代補、融資擔保、財政貼息、設立基金、建立風險補償金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健全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機制。加大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基金和扶貧開發基金對貧困地區的傾斜扶持力度。完善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合作機制,構建“政銀企”對接平臺,擴大產業扶貧貸款,對投放力度大、扶貧效果好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補助或工作經費獎勵。創新產業扶貧的金融產品,發揮金融扶貧的助推作用。做好扶貧再貸款發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優先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企業。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工作,擴大農村抵押物范圍,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為貧困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保險保障。對金融機構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的扶貧小額信貸,由貧困縣統籌使用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降低信貸風險。

  (十五)推廣先進范例。把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和模式推廣作為指導各地開展產業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調研、深度挖掘、精心提煉,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服水土、接地氣的成功范例。采取印發學習讀本、召開現場會議等多種形式將這些成功范例和模式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運用,使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想干、敢干、能干、會干,切實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產業扶貧工作水平。積極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貧困戶”“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貧困戶”“龍頭企業+黨建+貧困戶”等多種幫扶模式。

  四、建全工作機制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在省產業扶貧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由省農業廳、扶貧辦會同有關產業主管部門共同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省農業廳會同省扶貧辦牽頭做好政策措施統籌、規劃編制、方案制定等工作,省財政廳做好資金安排工作。省農業廳、工業和信息化委、旅游發展委、商務廳、林業廳分別統籌做好農業產業扶貧、工業和信息產業扶貧、旅游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和林業產業扶貧工作。各州、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做好具體項目組織實施,實現產業項目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對接。縣級政府主要領導是縣級產業扶貧*責任人,要扎實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各地要成立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政府主導,農業、扶貧、發展改革、財政、工業和信息化、林業、商務、旅游發展、金融等部門分工負責的產業扶貧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做好指導服務,營造發展產業的良好環境。農業部門要做好技術參謀、信息提供、政策指導等工作,幫助貧困戶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幫助貧困戶了解市場、開拓市場、適應市場。扶貧部門要加強與農業、財政等部門在統籌扶貧資金項目安排上的溝通,確保資金使用*、項目實施*。

  (十七)完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投入產業扶貧力度。省直產業扶貧責任部門要強化項目整合,將項目資金重點安排到貧困地區。縣級財政統籌安排資金,加大財政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創新建立“縣為主體”項目資金整合工作機制,利用扶貧、農業、林業、旅游等現有項目和資金渠道,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方式對貧困縣產業扶貧項目予以支持。項目建設內容、扶持方式、扶持環節、扶持標準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形式參與各項產業開發和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產業發展項目,形成政府、企業、農戶等多元化投入新機制。對新型經營主體、電商企業、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持和補貼政策,可由各縣、市、區自行制定。

  (十八)嚴格考核督查。依托*扶貧大數據平臺,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脫貧信息報送制度,動態跟蹤、及時更新產業扶貧信息,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產業扶貧的透明度。將產業扶貧工作納入省對各州、市、縣、區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重要內容,重點對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脫貧成效等情況進行考核。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開展聯合督查,對重點部門、重點地區產業扶貧情況全面督查,委托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對產業扶貧工作開展第三方評估。對工作推進不力的進行通報,對有關責任人進行約談或追究責任。建立以績效審計為重點的綜合審計制度,審計結果作為有關部門監督、檢查、驗收和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

  (十九)營造良好氛圍。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宣傳發動力度,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宣傳報道,重點宣傳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有關產業扶貧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顯著成效、產業扶貧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各地各部門在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產業實現*扶貧的重點舉措、各級干部群眾的無私奉獻精神,凝聚各方面力量,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產業扶貧的良好氛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fq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