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村垃圾排量逐年加大,亂倒亂放現象嚴重,農村垃圾何去何從開始困擾著農民的日常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不但會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而且關系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
據了解,目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仍以填埋為主,垃圾的收集方式仍為混合收集,一些有害物質如干電池等未經分類直接進入垃圾,增加了無害化處理難度。我在調研中發現,現行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運作模式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垃圾處理成本較高。通常情況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成本為每噸30元—40元,轉運費用在25元—50元不等,加起來大多在每噸80元以上。但農村的一些垃圾中轉站因為花費過大,使用一段時間后便停止運行。據一些鄉鎮反映,垃圾中轉站正常運行一年,花費資金不下10萬元,基層難以承受。同時,農村環衛投入資金大部分用于車輛日行開支、環衛工人基本工資、設施購買等方面。由于資金投入小,尤其是發放給環衛工人的工資較少,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二是分類處理理念沒有得到推廣。由于觀念、認識和習俗等原因,很多地方農村生活垃圾仍采取混合收運、填埋處理的方式,垃圾再利用率不高。有回收價值的報紙、紙板、塑料袋等沒有得到充分回收,廢舊電池、藥品以及電子廢品等有毒有害物質混入生活垃圾。為此建議:
明確責任,建立農村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制度,為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鎮村環境設施管理養護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在區縣政府主導下,環保、農業、財政等部門實現聯動,形成推動農村垃圾處理的合力。建立有效的農村環保問責制,把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問題納入鎮鄉村的政績管理和目標考核。
因地制宜,加強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硬件建設。根據垃圾分類后續處理工程要求,增加和優化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投建原則,提升設施的利用效率。如將垃圾劃分為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對于可堆肥垃圾,可采用集中堆肥法,由政府出資以行政村為單位建設沼氣池投放垃圾,也可在村外空曠地建設若干個非露天堆肥池進行發酵腐熟。對于不可堆肥垃圾,由于其多是干垃圾,可由村環衛工人收集后進行二次分揀。將有用部分賣給廢品回收企業,收益歸環衛工人。對于有毒有害垃圾,雖然其數量少,但必須嚴格管理,收集運送后統一進行專業化處理。
廣泛宣傳,提升農村群眾的環境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加深農村群眾對垃圾處理的認識。一方面,要讓村民養成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這是分類處理的前提。另一方面,要讓村民養成綠色消費的習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