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的種類有很多,但大多數均是黑色。幾年前,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惠水試驗基地竟出現了一條全身金黃色的鱘魚。這是一條罕見的變異鱘魚,據專家介紹,發生這種變異的幾率為百萬分之一,全國擁有和它一樣膚色的鱘魚還不到5條。
1月8日,記者在實驗基地看到,這條“土豪金”鱘魚又有了奇妙的變化,不僅長高了長胖了,它的膚色又由“金色”逐漸變回到黑色。而它的另一個小伙伴,在一年的時間里,通體又逐漸呈現出稀有的“金色”。
金色鱘魚系基因突變所致
2012年,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惠水試驗基地的科技人員在開展鱘魚繁育工作時,意外發現鱘魚養殖池中有一個若隱若現的黃色身影,與其他黑色的鱘魚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是一條雜交鱘魚。四年時間,這條鱘魚身長已經達到了78厘米,足有一塊地板磚那么長,重約兩公斤,遍體金黃。
“為什么帶金?它在遺傳過程中,因突變導致黑色素基因缺失,缺失之后體表金黃色的顏色就顯現出來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基因缺陷。”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冷水魚類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劉霆告訴記者,這種變異的幾率為百萬分之一,在貴州省是*發現,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和它一樣膚色的鱘魚還不到5條。這條罕見鱘魚不僅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同時還有極強的科研價值。
可萬萬沒想到,從去年開始,這條罕見的鱘魚又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它的膚色又由“金色”逐漸變回了灰黑色。“這跟鱘魚的生存環境和餌料有非常大的關系。”劉霆說。
去年,養殖工人們在日常巡視中,又發現了一條金色鱘魚。這條雜交鱘魚只有1歲,體重不到兩斤,全長56厘米。記者在魚池里看到,這條鱘魚在它的小伙伴中非常耀眼,堪稱魚中的白富美。
“還有一條跟它差不多大小的白色小鱘魚,也是由于基因突變成白化種。”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惠水試驗基地相關負責人趙飛告訴記者。
事實上,基因突變的生物通常很難在野外存活下來。“因為保護色的改變,也許會受到天敵的捕獵或同類物種的排斥。”據劉霆介紹,鱘魚的生長周期很長,鱘魚的雜交種性成熟期約為7歲,在等待其達到交配條件后,工作人員將會一直跟蹤對其進行研究。
五個珍稀品種在基地安家
據介紹,鱘魚又稱“鱘龍魚”,是現有魚類中*古老的一種,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全世界現有鱘魚26種,我國有8種。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鱘魚,它與大熊貓一樣,都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目前,有中華鱘、史氏鱘、西伯利亞鱘、達氏蝗、達史鱘等五個珍稀品種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惠水試驗基地安家。
“你看,這池子里游的就是中華鱘。”在一個大型圓形水池里,數條“大魚”在水中慢悠悠地穿梭,頗有幾分從容不迫的姿態。據介紹,基地共有9條中華鱘,*的一條長2.5米、300多斤,今年12歲了。“你別看它個頭大,性格非常溫順。”
趙飛告訴記者,中華鱘吃相十分斯文,因為嘴巴長在下方,吃小魚小蝦只能吃下面的,上面的吃不到。鱘魚背部、體側長有多行骨板,如同武士身披著胄甲。
“中華鱘是一種江海洄游性魚類。”劉霆說,中華鱘大部分時間是在海里生長的,一直在海洋里生活15年左右,性成熟之后回到長江里產卵。億萬年來,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往返于長江和大海之間。
“貴州鱘魚”游遍全國
“在餐廳、市場上出售的雜交鱘是鱘類魚種的一個種類,并不是中華鱘。”劉霆說,從外形上看,雜交鱘和中華鱘無論是骨板、還是體型等方面都不一樣。
事實上,我省為內陸山區,地下水蘊藏量極其豐富,總量達258.7億m3/年,與水庫中下層水、河道水等共同形成了豐富的冷水資源,水質良好,水溫常年保持在15℃——20℃,這給貴州省大力發展亞冷水性魚類鱘魚的養殖產業帶來了契機。
劉霆告訴記者,我省鱘魚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苗種的大量需求。“由于鱘魚人工繁殖的技術難度大、親魚育成時間長(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長)、技術保密等原因,苗種價格十分昂貴,且貨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常得不到有效保障,對我省鱘魚養殖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2012年,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經過10余年努力,成功解決鱘親魚培育、繁殖工藝研究等難題,*繁育出我省*批鱘魚苗,先后檢查催產親魚16尾,獲得鱘魚卵約100萬粒,已孵出魚苗20余萬尾。據統計,截至目前,惠水試驗基地鱘魚年產量達到15萬公斤左右,銷往全國各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