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之納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七大戰略,并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內容之一,這是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性轉變,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村建設指明了發展思路。深刻認識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客觀分析南寧市鄉村建設面臨的挑戰,找準工作著力點,對于推動南寧市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礎上,立足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實際而提出的新戰略,體現了黨對“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并在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進一步從生態和文化建設領域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升級。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特征出發,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出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體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雖然在文字表述上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比也是二十字,但內涵更加豐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彰顯了黨對人民期待更高水平的回應,是對“三農”發展更高水平的布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和新形態。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豐富的內涵。這是在“三農”領域中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核心戰略,要全面準確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除鄉風文明之外,均為新的提法。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實踐表明,只有產業的蓬勃發展才能帶來經濟的繁榮。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根本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事業興旺,以鄉村事業興旺支撐鄉村興旺。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既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實現農村生態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新提升,也強調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增強農村居民的獲得感。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良好的鄉風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和保障,是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本保證,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層基礎,鄉村治理水平關系黨和國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也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奮斗目標,體現了要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和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人的決心。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統一于鄉村振興的整個過程中。
二、當前促進南寧市鄉村發展面臨的挑戰
城市問題和鄉村問題是區域發展的兩個方面,只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確保區域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南寧市在鄉村建設進程中不斷加大投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制約鄉村發展的問題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基礎設施仍然薄弱,難以滿足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二是鄉村產業發展滯后,大多數農村基本上只有傳統種植業,農戶都是分散生產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濟效益不穩定;三是鄉村治理虛弱化,農村青壯年和精英分子的大量流失,使得能夠勝任村“兩委”干部的人才匱乏,有的村莊村干部老齡化、斷層化現象突出,難以承擔起鄉村振興的重任;三是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農村化肥、農藥、地膜等過量使用以及秸稈、畜禽糞便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的不合理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四是鄉村淳風良俗日漸流失,有的鄉村歷史悠久的鄉賢文化、文明家風等正能量的東西被蠶食。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城鄉協調發展,亟須采取超常規振興措施,在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制度設計、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
三、南寧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農村是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當前,南寧市正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全市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
一是注重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消除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建設鄉村公路,重點打通斷頭路,織好鄉村道路交通網,增強鄉村道路通達性。加強對鄉村公路的管理和維護,扭轉鄉村公路“重建設、輕管護”的弊端。推進鄉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村村通廣播電視基礎上實現村村通光纖,網絡信號全覆蓋。建設一批鄉村電商驛站,對農村電商給予政策補貼。推動城市燃氣管網、自來水管網向鄉村延伸,提升鄉村居民生活質量。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在農業產業體系上,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在農業生產體系上,要加快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發揮物質、技術、裝備的支撐作用,推動農業發展動力向內涵式發展轉換;在農業經營體系上,要培育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為主導的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農民組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鄉村集體經濟的普查工作,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摸清摸準集體家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堅持城鄉污染治理并重,建設農村垃圾處置基礎設施,逐步推行農村垃圾分類處置,完善垃圾收儲運體系。加強城市垃圾處置監管,遏制城市垃圾向農村蔓延。加強當地環保部門對村鎮企業的垃圾污染監管,對企業偷排、超排行為,依法查處。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置,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實施農藥、化肥、農膜減量化計劃,推廣使用有機肥,促進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修復鄉村受損生態環境,建立健全鄉村土壤、水體、森林等生態資源的監測網絡體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境整治,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美麗鄉村經濟”。
四是著力推進鄉村文化復興,重建鄉村文明。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保護和開發利用好南寧市歷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發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運用現代手段,保留原始風貌和生態肌理,保護鄉土文化特色,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打造鄉土的、健康的、休閑的、歷史的鄉村,使鄉村成為守望鄉愁的重要依托。指導村委會制定和落實村規民約,重點整治鄉村不良習氣,抵制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陋習,重塑淳美文明新風。把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建設與農村群眾精神文化活動緊密結合,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推進鄉村文史館、文化站、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播電視戶戶通、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設,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鄉風文明的傳播,將鄉村建設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人文家園、和諧家園。深挖鄉賢資源,鼓勵和吸引鄉賢參與家鄉建設,凝聚起南寧市鄉村發展建設的強大力量。
五是建立鄉村現代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有效治理能力。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支持城市退休職工返鄉居住,提升農村常住居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保障。增加“三農”工作隊伍福利待遇,注重對“三農”人才的榮譽激勵,提高他們的獲得感,讓“服務三農”成為讓人向往的職業。建立全覆蓋的鄉村教育培訓體系,發展完善鄉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就業培訓、培智扶志等,不斷提升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