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里面,每到一個城市,對我而言*重要的是看它的菜市場,”臺灣作家劉克襄如是說。
小菜場,大民生。作為公共配套設施,農貿市場*接地氣,不僅關系著全縣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也是一個城市臉面的體現。
白駒過隙,一年已過。作為2017年民生實事之一的食品安全工程,年底交出的這份答卷,市民是否滿意?改造升級后的農貿市場又是怎樣的?
市民稱贊
文明整潔成常態
“這個菜場自從規范整治后,少了喧鬧嘈雜,周邊的道路也不見堵成‘一鍋粥’的場景了。市場環境干凈整潔,菜品豐富,價格明示。”說到江南農貿市場的變化,家住縣城金龍花園的馬阿姨*有發言權,她見證了市場的一路嬗變。她還特意抬起腳晃了晃,說道:“看!走了一圈,鞋子還是干凈的,以前通道內污水橫流,經常甩得滿褲腿泥。”
從江南農貿市場北門進入,是去年改造完成的水產區域。經營水產的老王,在這個菜市場干了很多年,他說,市場升級后,環境好了,衛生好了,生意都比以前好多了。
環顧市場,只見人流穿梭其中,井然有序。在百歲坊烤鴨店前,醒目位置亮證經營,一扇防蟲紗窗隨用隨開,一塊大屏幕播放著熟食店后廚的操作。“一抬頭就能從大屏幕清楚地看到工作人員加工的全過程,透明過程讓人很放心。”市民小黃說。
如今,縣內的農貿市場早已大換臉——環境寬敞明亮,攤位整齊劃一,環境清新明亮,市場里幾乎聞不到異味。
部門行動
轟足改造提升“油門”
如何讓市民的“菜籃子”拎得更放心、更舒心?
瞄準放心農貿市場“五個放心”改造目標,去年我縣商業廣場、益多農貿市場、鳳川農貿市場創建放心市場,分水南門綜合市場和鳳川農貿市場創建二星級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軟硬件改造提升。
除了硬件大改造外,還從食品安全的軟件上進行保障。每日清晨,縣城益多農貿市場的檢測員吳君芳會準時對入場蔬菜進行嚴格“體檢”,且將抽樣結果進行公布。目前,我縣多家農貿市場已建立農殘快速檢測室,統一制定了檢測室操作規范和管理制度,規范每家市場開展日常檢測,并對檢測不合格的食品要求經營者立即下柜銷毀及溯源,把好蔬菜的“安全閥”。
同時,“舌尖上的安全”保障也從告別“馬路市場”著手。去年,連續多日的凌晨,縣市場監管局、城管局、桐君街道等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城北東門頭“公園菜場”,布置點位、調配人員、現場巡查,引導流動經營戶將攤位搬遷至位于縣城廣場路133號的自產自銷市場。隨著東門頭“公園菜場”的取締,我縣存在多年的露天早市終畫上了“句號”。此外,新設置的自產自銷點在軟硬件上不斷提升規范,提“顏值”造“氣質”,令市民的菜籃子越拎越舒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