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全力打造升級版、全覆蓋的河長制。目前,已建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體系全面組建,并延伸到了村民小組,實現了對廣東省江河湖庫及小微水體管護的全覆蓋,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河長制建立工作。廣東省河長辦副主任、省水利廳副廳長邊立明介紹,各級河長和有關責任部門巡河、護河、治河行動全面開展,實施了一批重點流域水污染整治、黑臭水體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配套建設等專項行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河長制方案凸顯廣東特色
廣東是水利大省。邊立明介紹,豐富的江河湖庫資源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河湖管護的新老問題交織,特別是水安全保障存在短板、水資源相對短缺、水環境區域污染嚴重、水生態不同程度損害、河湖岸線亂占亂用等問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愈加突出。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等為主要任務的河長制,正是破題開路、推動廣東省綠色發展的有效舉措和制度創新。
全面推行河長制廣東方案凸顯了不少廣東特色。例如,基于廣東河流縱橫、河網密布,河流水系普遍延伸到村一級的實際,并結合部分地區試行河長制的實踐經驗,在中央要求建立省、市、縣、鎮四級河長體系的基礎上,把河長體系延伸到了村(居)及村民小組,全面構建五級河長體系,力求解決河湖管護“*后一公里”問題。
針對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不同特點和發展定位,分別實施“構建綠色生態水網”和“打造平安生態水系”兩種推進模式,實施分類考核工作機制。珠三角地區重點通過水資源優化配置、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提質,全面提升河湖水生態環境,構建綠色生態水網;粵東西北地區重點通過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大江大河堤防達標加固、水域岸線長效管護、水資源和水生態保護等措施,打造平安生態水系。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構建了智慧河長體系,實施“互聯網+河長制”行動計劃,以“數字政府”工作為統籌,重點打造面向五級河長的信息管理平臺,充分整合水利、環保、住建、國土等行業信息資源,進一步完善監測網絡體系,對河湖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控管理,實行智慧化管理,提升治河管河信息化水平。
目前,廣東省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達標;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0.33%,超出國家要求的74%年度考核目標;243個黑臭水體已有191個完成整治工程,達到了國家“初見成效”的要求;新增城市污水管網5949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4%。
官方民間河長齊“上任”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設立并公告行政村以上河長33061名,其中省級河長7名,市級河長154名,縣級河長1404名,鎮級河長9270名,行政村河長22226名,如期實現了河長體系全覆蓋。
對于河長的工作有嚴格考核。據介紹,截至目前,省、市、縣三級河長巡河發現(指出)問題3359個,發出河長令(督辦令)987次,落實整改問題2978個。深圳、清遠等市的總河長與各區級總河長簽訂了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廣州、汕頭、佛山、江門等地區已啟動河長考核工作,對工作不力的予以問責,其中廣州2017年已問責河長27人次,江門有1位鎮級河長因連續3次考核成績不佳被免職,形成有力的工作倒逼機制;云浮市新興縣在各鎮河道交界斷面共設置了23個水質監測點,用結果說話,對水質不達標的河長進行問責。
官方河長責任落實到位,不少民間河長也陸續“上任”。暢域花木超市總經理趙德光是江門鶴山市政協委員,同時也是鶴山市桃源鎮的民間河長。趙德光等民間河長在桃源河的河岸設立民間河長制辦公室,專門用于處理民間河長管理的事務。還通過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建立了鶴山市民間河長巡河制度與桃源鎮民間河長巡河制度,對民間河長工作加以具體規定。
趙德光在河流主要河道自費安裝了3個攝像頭,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進行實時監控,同時借助無人機進行高空拍攝。“通過無人機拍攝的畫面,我們可以更加直接、高效、全面地掌握河道的情況,有力地解決了步行巡河耗時、駕車巡河不全面的問題。”他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