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米一要形體美,二要口感好,三要味道香,四要很健康,無農藥,無化肥……”1月17日,在南京江北新區盱眙龍蝦南京旗艦店舉行的“盱眙龍蝦米”品牌發布會暨蘇寧易購盱眙館開館上線儀式上,盱眙縣委書記梁三元現場向來賓“吆喝”盱眙龍蝦米。隨后,梁三元和盱眙縣長朱海波系上圍裙,現場烹制龍蝦米飯,發布會大廳頓時香氣四溢。
盱眙龍蝦是盱眙縣遞向全省乃至全國的一張燙金名片。如何把龍蝦產業與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結合起來?答案是蝦稻共作。近幾年,盱眙在龍蝦養殖過程中,大力推進“蝦稻共作”高效農業,通過在稻田中養龍蝦,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兩種,蝦稻共生、效益同增”的良好效果。此次盱眙書記縣長在南京“吆喝”龍蝦米,標志著盱眙龍蝦米正式投放市場。
“蝦稻共作”種養模式在全國并不鮮見。但是,當全國知名的盱眙龍蝦與稻米耕種相結合,會產生什么樣的市場效應?盱眙“蝦稻共作”有什么特別之處?盱眙又如何解決蝦稻共生難題?記者為此進行了采訪。
“蝦稻共作”
破解蝦源不足問題
從盱眙走出去的北大高材生段德峰2015年回到家鄉,在黃花塘鎮五星村承包了1500畝農田和150畝水面,搞起了“蝦稻共作”綜合種養。段德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年產水稻450公斤、龍蝦100公斤,全年畝產值1.5萬元,去掉成本凈收入1.2萬元。
同樣是返鄉創業的江蘇寶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侯華,2016年8月與盱眙鐵佛鎮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用于“蝦稻共作”。一年多過去了,侯華初嘗甜頭:自創“仙墩湖”牌生態大米每斤售價30元,每斤龍蝦也可賣到25—40元。土地流轉后當地80余名農民被侯華返聘回來工作。他們不僅得到了就近就業的機會,還讓家庭收入翻了番。
隨著盱眙龍蝦品牌聞名全國,龍蝦缺口很大。再加上退圩還湖的環保要求,水面養殖面積減少。因此,近幾年,盱眙大力推廣“龍蝦+”綜合種養,是破解蝦源不足問題的方式之一。“盱眙在2016年初蝦稻共生綜合種養面積是3.5萬畝,2017年落實面積就由2016年底13.5萬畝增至33.9萬畝。”品牌發布會上,梁三元表示,采用“蝦稻共作”,不僅改變傳統的麥稻輪作方式,還增加了龍蝦有效供給,提升了稻米品質,富了農民的口袋,真正達到多贏的目的。
關鍵種養技術為“蝦稻共作”提質增效
在稻田溝渠里養出來的龍蝦是否干凈?種出來的大米好吃嗎?“龍蝦是否干凈美味,養殖技術很重要。”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強盛說,蝦稻共作首先要在稻田的四周開挖0.7—1.3米深的溝渠,在溝渠的底部和周圍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等天然水草,這些水草和水生浮游生物為龍蝦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龍蝦生長期,稻田要一個星期換*水,還要投放含魚粉、蝦粉等動物性蛋白飼料。在小龍蝦生長過程中,不運用化學肥料、農藥,到達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的效果。
王強盛說,采用蝦稻共作,稻子有20—30厘米秸稈大半時間處于淹水狀態,與往常生長環境大不一樣,就這需要選擇具有耐水性好的品種。去年,王強盛和他的團隊在盱眙小河農業、碧綠園家庭農場、寶元等種養基地試種了豐香優華占、晶兩優1125、晶兩優1137、晶兩優534等5個優質水稻品種,今后還將試種高稈優質水稻。“一田兩種、一水兩用。蝦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這樣的協作讓蝦和稻達到*的生態互補,可謂相得益彰。”
盱眙龍蝦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云飛告訴記者,為提高全縣蝦稻共作水平,盱眙縣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部水稻專家張洪程在盱眙建立院士工作站,開展優質品種選育、技術集成創新、科學指導實踐等工作。黃花塘、鐵佛、管鎮、舊鋪等鄉鎮建立了連片蝦稻共作示范試驗基地,探索養殖方法,積累養殖經驗。根據群眾的生產實踐與基地的生產試驗,盱眙縣制定了《蝦稻共作技術操作規程》,為種養戶提供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技術標準。此外,盱眙縣還舉辦稻田綜合種養培訓班,邀請省農科院、南農大等專家傳授優化品種選擇、移栽方式、種植密度、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
盱眙龍蝦和大米品牌雙翼齊飛
近年來,盱眙龍蝦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品牌價值高達169.91億元。如今,隨著蝦稻共作進一步推廣,“盱眙龍蝦”這一知名品牌進一步加快向大米產業延伸。
“盱眙龍蝦米有五好:好基礎、好模式、好品種、好工藝、好品牌。”在品牌發布會上,梁三元現場為盱眙龍蝦米做起推介:盱眙是*生態示范縣,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標志——淮河兩岸,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有利于水稻營養物質積累。盱眙連續17年舉辦龍蝦節,已將龍蝦產業培育成百億級的特色主導產業。如今,盱眙人又開創了“蝦稻共作”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工藝方面,盱眙龍蝦米采用先進的“柔性拋光”加工工藝,加工出的大米不僅外觀晶瑩剔透,同時*程度保留大米的糊粉層、亞糊粉層以及胚芽中的營養成分。他表示,有品牌價值百億元的盱眙龍蝦作信用背書,不久的將來,“盱眙大米”將與“盱眙龍蝦”品牌共同綻放。
中國品牌促進會秘書長鄭志認為,盱眙龍蝦和盱眙大米兩大產業作為綠色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的典范,在“三農”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中大有可為。他希望進一步提升龍蝦的價值空間,將盱眙龍蝦提升為公共品牌。
蝦稻共生,效益共增,吸引了盱眙大量農戶紛紛嘗試,涌現出小河農業、碧綠園等89家500畝以上多個連片蝦稻綜合種養基地,“龍蝦+”養殖模式為盱眙縣5000多名農民找到了創業致富之路,農民增加相關收入超過4億元。王強盛認為,在推進“蝦稻共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難題。比如,水稻品種有待進一步試種選優,龍蝦種苗繁育滯后,稻田水、電、路三通設施不配套,缺少蝦稻綜合種養技術人員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