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全省漁業發展將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種類為重點,繼續組織實施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不斷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用現代育種技術,實施主導品種良種工程,推廣名特優新精細美產品,促進全省水產增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湯方棟介紹道。
為做強水產種業,促進主導品種結構優化,近年來,遼寧按照“引進更新一批,示范推廣一批,改良儲備一批”的原則,共實施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項目104個54個品種。其中,海水養殖項目40個16個品種,淡水養殖項目62個38個品種,水產種質資源基因平臺2個(次)。
2017年,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開展了全省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項目效果評估工作,跟蹤評估引進更新改良品種在本地區的適宜性、推廣示范、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情況。通過實施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項目,各級水產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機構和水產原良種場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針對區域特點不斷開展養殖試驗和推廣示范,篩選出一批適合北方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探索出多種貼近本地區養殖生產新技術。
遼寧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劉學光說介紹說,“我們培育篩選出了抗逆性強、生長快、適應本地區推廣的優勢品種29個,提高了南美白對蝦、蝦夷扇貝、大菱鲆、刺參、皺紋盤鮑、斑節對蝦等海水品種和河蟹、大鱗副泥鰍、虹鱒魚、鯰、松浦鏡鯉等淡水品種的優勢主導地位。”海水養殖推廣面積21.8萬畝,工廠化(海水)養殖面積16.58萬平方米,增加產值9.7億元;淡水養殖推廣面積達71萬畝,工廠化(淡水)養殖面積35.6萬平方米,增加產值39億元。
同時,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充分發揮在海水貝類養殖科研基礎、技術力量等方面的優勢,成功引進紫扇貝、長牡蠣海大1號、長牡蠣海大2號和風向標扇貝等4個新品種。“2013年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始構建‘遼寧省水產種質資源基因平臺’,對遼寧省水產種質資源進行收集、記錄、整理和保存。目前已經建成水產生物分類和DNA數據庫,累計建立306個物種基因檔案,實現全省主要水產種質資源的數字化表達。”劉學光說。
為了保證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項目順利進行,遼寧省水產苗種管理局還對全省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苗種進行檢疫檢測,共出具報告57份;組織現場驗收,出具現場驗收報告20份。
湯方棟表示,要做好引進后的保種推廣工作,對具有一定基礎的優勢品種加大推廣力度,盡快實現產業化生產;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品種集中力量攻關,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對具有開發潛力的引進品種進行適應性試驗,為規模開發提供儲備。注重項目實施跟蹤調查效果評估,規范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工作,扶優除劣,優化品種結構,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扶持優勢品種擴大生產,提高良種供應能力,滿足水產增養殖需要,促進漁業提質增效、漁民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