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福建用好用對化肥實現減量增效
福建用好用對化肥實現減量增效
農業網   時間:2018/1/26 9:53:00  來源:中國環境報  閱讀數:391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世紀60年代-80年代,發展中國家通過施肥糧食作物單產提高55%-57%。而化肥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而言,其意義更加重大。

  然而,由于化肥過量與不合理施用帶來的一些問題,導致相關負面影響被過分放大,使人們對化肥使用產生很多誤解。正如不合理飲食、營養過剩帶來的高血壓、高血糖等一系列健康問題一樣,化肥施用過量、養分搭配不合理、施用方式粗放等錯誤方式也會對糧食安全產生負面作用。面對負面問題,需要科學分析、正確認識、理性對待。據研究,化肥養分流失對農業源氮、磷排放的貢獻分別為11.2%和25.7%。實際上,施用化肥后沒有被當季作物吸收的磷、鉀元素大部分還會殘留在土壤中,為下季作物所利用。科學施肥的一項重要技術就是要著力再利用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養分,力求提高養分循環利用的效率。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時代必須取得新突破。就土肥技術發展而言,主攻方向是農業綠色發展,重點任務是污染土壤治理,發展目標是耕地質量提升。這都是今后工作中必須著力解決的重點。要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優質、高效、安全目標,必須充分挖掘土壤資源的生產潛力,尋求*途徑和措施提高土地承載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遇到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只有轉變生產方式,降低過量的農資成本,才能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筆者認為,推動化肥減量增效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措施。為此,必須在精、調、改、替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持續推進*施肥。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區域、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實踐表明,*施肥可以實現每畝糧食作物減肥5kg,增產5%-8%,農民增收100元;果菜茶等經濟作物可以減肥20kg-90kg,增產10%-20%,增收超過2000元。但是,由于我國土壤類型多樣、種植制度復雜,農田多達7億多塊,讓每塊地實現*施肥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技術、政策、制度的綜合保障。

  二是調整化肥使用結構。我國農戶分散,因此,過去一直以通用型的化肥產品為主。這類產品可以滿足基本生產要求,但顯然不是*優的產品。為此,要優化氮、磷、鉀配比,增強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的配合增效作用,讓土壤作物營養更高效。同時,要針對我國不同土壤條件和作物需要,發展適宜的高效肥料產品,并確保這些產品能用到地里。這就需要肥料工業切合農業需求升級產品,肥料營銷系統貨真價實服務用戶,農業領域深入創新本地化技術。

  三是改進生產施肥方式。目前,由于勞動力短缺和農機不足,化肥表施、撒施等不合理施肥現象比較普遍。要加快研發推廣適用的施肥設備,推動施肥方式轉變。研究表明,氮肥表施養分揮發會超過20%,而深施覆土就可以降低到5%以內。設施蔬菜以及部分大田肥料是隨水沖施,可逐步改為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等。施肥方式的改變需要肥料產品、農機、農藝、設施的緊密配合,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協同攻關與集成推廣。

  四是有機肥料部分替代。我國養殖業很發達,有機肥中含有的養分大致與化肥提供的氮磷鉀養分一致。但是,有機肥中的養分還田率僅40%左右,不僅沒有發揮肥效,而且成為鄉村污染源。長期而言,如果糧田、果園不用有機肥,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制約了土壤生產力的提高。通過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特別是在水果、設施蔬菜、茶葉上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推進有機無機結合,可以在提升耕地基礎地力的同時,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b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