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萬山區下溪鄉興隆村的鑫豐農業蔬菜大棚里,紅彤彤的西紅柿壓滿枝頭,村民蔣樹英提著籃子正在采摘西紅柿。
“在外打了10多年工,如今終于回來了。”蔣樹英樂呵呵地說,還是自家地里種出來的蔬菜,味道更香。
10年前,蔣樹英和丈夫吳天學被迫離開家鄉,去上海打工謀生。“一家四口人只有不到半畝的水田,不出去打工,就沒辦法生活。”她說。
“那你們家的旱地有多少畝呢?”記者詢問。
“你看對面。”蔣樹英伸手指著大棚蔬菜基地對面的山坡。記者環顧四周,竟然找不到一塊平整的地方,只有山旮旯里的斜坡上長著稀稀疏疏的幾棵莊稼。
10年來,蔣樹英把兩個孩子留在家里,托年邁的父母照看。一年到頭,只有過春節時,才能與孩子相處短短的幾天。
在外打工,由于缺乏技術,蔣樹英與丈夫兩人每月工資總收入僅有1萬元左右。除去開支,寄回家的錢也不多。
2016年,下溪鄉遭遇特大洪澇災害,蔣樹英家的房屋被洪水沖毀,一家人的生活更沒了著落,成了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萬山區充分發揮“九豐農業”國家4A級景區農旅一體化龍頭帶動示范效應,大力推廣“九豐農業+”模式,提出在各鄉鎮、貧困村至少建一個標準化蔬菜大棚基地,培育一個蔬菜品牌。
九豐農業公司免費提供種苗、種植管理技術,并兜底回收,由貧困戶組建合作社或村集體經濟進行運營管理,讓現代農業的良好經濟效益輸送到全區貧困群眾手中。
興隆村按照“九豐農業+”模式發展大棚蔬菜,建起了占地上百畝的5個標準化的高端蔬菜大棚。得知村里辦起了產業,蔣樹英與丈夫決定回家發展。
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蔣樹英成了蔬菜基地上的產業工人,吳天學則成了管理員。蔣樹英工作*就有100元工資,丈夫每月有2500元固定工資。
“雖然工資沒在上海打工高,但算細賬卻劃算得多,因為每天能陪著家人,看著孩子健康成長,心里總是美的。”蔣樹英樂呵呵地說。
去年,蔣樹英和丈夫還利用5萬元“精扶貸”與村里另外幾名貧困戶合伙開辦砂石廠,自己當上了老板。
“我們還被村里列為易地搬遷扶貧對象,過不了多久,就能搬出大山去,在市區擁有一個新家。”蔣樹英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盼。
據介紹,鑫豐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投資265萬元,從去年4月10日開始栽植九豐農業培育的黃瓜、西紅柿、辣椒等。
*季蔬菜共銷售大棚黃瓜25批次62.5噸,銷售收入12萬元;銷售大棚西紅柿10批次22.5噸,銷售收入達8.5萬元,實現盈利9.2萬元。
“我們還按照‘721’模式進行分紅,年利潤的70%用于貧困戶、20%用于合作社、10%用于村集體經濟分紅。”興隆村*書記田小軍介紹,像蔣樹英家一樣的貧困戶都能參與分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