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位于中樓鄉大坪村八百畝即將豐收的馬鈴薯,農民林輝心里樂開了花,今年他通過應用我區推廣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預計可以讓馬鈴薯產量較往年增加五六百公斤。
近年來,平潭區通過對農業生產基地實行定時監測、推行產業化發展等新模式,生態農業發展迅猛,不僅提高了產量與品質,也提升了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推行綠色生產 提升品質
記者跟隨林輝來到他種植馬鈴薯的田地里,只見苗壯葉大的馬鈴薯葉在冬日的暖陽下,顯得格外有生機。林輝告訴記者,在茂盛的馬鈴薯葉下,馬鈴薯的長勢更為良好,能有如此長勢要得益于種植前采用的小奧妙。
“這批種子在還沒下地前,我就用藥拌種,三天后才下地,經過實踐,發現有拌種的苗長出來更壯。”林輝說,他還種植了*新培育的閩薯一號。
“針對馬鈴薯、番薯、花生等重點糧食作物,我區每年都進行各類品種的小面積試驗,選取*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品類,在2016年試驗后,去年大面積推廣的馬鈴薯品類是閩薯一號,它可防止病蟲害。” 蔡宗信說,此外,我區還大力推廣有機肥,通過政府補助的方式,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產量,提升品質。
據悉,自2017年以來,我區大力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引進新品種、施加有機肥、政府補助等措施,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其中,2017年化肥使用量實現下降5%的目標。
推廣大棚種植 實現增收
除了馬鈴薯類糧食作物通過先進的農業技術,達到增收的效果外,我區還大力推廣溫室大棚養植技術。日前,農戶游天金的大棚種植基地迎來又一輪小西紅柿的收成,田地里的農民都忙著裝載剛摘下的果實,準備發往超市及外地售賣。
溫室大棚種植不僅可實現多季種植,還可以保護蔬菜免受病蟲、大風等困擾。“首先在肥料上,我們采用有機農家肥,都是自己釀造的肥料,配合太陽能殺蟲燈和粘蟲板,減少病蟲害,少打農藥。”游天金說。
據悉,目前我區共有約300畝大棚養殖基地,主要以茄果類農作物生產為主。“采取大棚種植,受天氣影響小,品種多,品質好,產量高,是一種綠色、高效的種植方式。”蔡宗信說,目前,我們正通過技術扶持、項目資金補助等方式,推動溫室大棚種植技術在平潭發展,相信大棚種植將成為未來平潭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點。
發展品牌農業 效益凸顯
通過對農業生產基地實行定時監測、推行產業化發展等新模式,我區生態農業發展步入正軌。現在平潭的農戶產出的不少農作物,不僅可供市民日常飲食需求,還可銷往外地。
“今年的馬鈴薯產量相對往年要好,除了供應平潭的市場,我們已經聯系上海、廣州、山東等地經銷商進行銷售。”林輝說,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讓我們種植的馬鈴薯口感好,質量優,成了“搶手貨”。
近年來,除了馬鈴薯,還有西紅柿、蘿卜、茄子、甘薯等農作物在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下,都開始銷往各地,農戶的經濟效益增長不少。據悉,接下來,我區還將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打造綠色品牌農業。
“打造農作物品牌化發展可推動產品銷量,今年我們將制定甘薯產業化發展計劃,甘薯在平潭種植面積占全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80%左右,是我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目前我們已制定五年的實施規劃,今年開始實施。”蔡宗信說,平潭的甘薯幾乎不打農藥,我們已經申請了綠色商品標認證、綠色農產品認證,未來我們將通過綠色生態的模式,推行品牌化發展,讓甘薯成為平潭的名片,從而帶動區內更多農作物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