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外銀裝素裹,棚內春意盎然。記者走進平羅縣小興墩村的一座溫室大棚,被眼前一派忙碌的景象吸引了——大棚內,田間是交織密布的管道,王浩和村民正忙著給西紅柿打叉。
從給別人打工到自己創業,王浩憑著吃苦耐勞和不服輸的性格,實現了“華麗轉身”。
王浩是一名80后,2010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寧夏廣播電視臺工作,但不久后,他做出了辭職返鄉創業的決定。“我經過深思熟慮才做了這個決定,但當時支持我創業的人并不多,他們認為傳統的種植模式收益低,不看好我。”王浩說。
“傳統的種植模式收益低,有一部分原因出在種植成本上,所以我們引進了新設備,安裝水肥一體化系統,這樣省水省肥還增收。”說起水肥一體化機,王浩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只是看別人用,現在自己也有了這樣一臺高科技機器,別提多高興了。
王浩所在的平羅縣塞上春蔬菜合作社,建有果蔬大棚320座,以往每次施肥都要經過買化肥、耕地、找工人等程序,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支出。2017年11月,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王浩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機,安裝了監測果蔬生長環境的數據平臺,對種植基地的水、土、氣進行綜合監測,實現了種植的全程監測。
“水肥一體都是水溶肥,方便快捷的同時又節省人力和水資源,同時還能降低棚內濕度,增加施肥效果,并規避以往漫灌帶來的病害風險,簡直就是一舉多得。”王浩說,比起傳統施肥,水肥一體化的突出優勢在于可控管道系統,農戶只需要按作物的所需配好肥液,可隨時、隨量給作物供水供肥,方便高效。“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讓作物一直處于“飽”的狀態,利于植株更好地生長。
近年來,王浩本著“科技興農”的理念不斷外出“取經”,不但解決了高附加值作物的重茬問題,還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接著又從施肥入手,將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實現了高產、穩產、低成本、環保。同時,他認真考察市場,研究市場需求,避開一窩蜂種植,按照綠色措施和科學種植方法,王浩種植的草莓、西紅柿、甜瓜等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不斷有銀川、烏海等周邊地區的客戶上門洽談生意。
其實對于農戶來說,要發展,就要走一條質量興農之路,只有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借力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才能提高瓜果蔬菜的質量,切實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說白了,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奶瓶子都綠色了,農民的錢袋子自然就會鼓起來。”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王浩的指導下,同村村民也開始轉變種植方式。“以前因為是傳統技術,種植周期長、品質不好,一畝地收獲不了多少。現在好了,根據市場行情種植,還有了新技術,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也不愁銷路。”該村村民駱安利說。
如今,在王浩的帶領下,小興墩村的村民們依托平羅縣塞上春蔬菜專業合作社,每年銷售各類蔬菜品種達32種,銷售收入達3600萬元;訂單收購農產品達800萬元。項目帶動種植戶3000多戶,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3000人左右,農戶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