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治理有效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容,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近年來,為了實現治理有效,中央出臺了很多與基層治理有關的文件與政策,如加強基層黨的領導、以村民小組和自然村為單元進行村民自治試點、明確鄉鎮的服務職能并提升鄉鎮服務能力等等。這些政策都是為滿足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對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進行的重大改革創新。但是,基層治理還沒有抓住“牛鼻子”,因此導致改革缺乏整體性、框架性;改革對破解農村問題針對性不強,*性不夠,有效性不大。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的“牛鼻子”是產權,中國農村基層治理要實施“產權治理”。
所謂“產權治理”,就是產權變動誘發的治理,以及圍繞產權及利益相關者實施的治理。產權治理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產權變動,治理必然變動;二是根據產權體系和結構設計治理體系和結構;三是根據產權主體的需要配置治理資源;四是根據破解產權重大問題的難度提升治理能力。
產權改革的治理特點和趨勢
近年來,承包土地的確權頒證和“三權”分置,搞活了土地經營權,各地產權交易市場開始出現;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喚醒了大量沉睡的集體資產,如荒山、荒地、水塘等;有些地方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改革試點,盤活了大量閑置資產。這些產權改革使農村發生了很多新變化:一是一批新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開始出現,如租賃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股份經營;二是出現了一大批新的經營主體,如現代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三是產權改革涌現一批新的問題,如股權分配、抵押貸款、資本進村等。一些地方圍繞產權改革出現的新的產權結構、新的經營方式、新的組織方式及新的產權問題在治理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自治單元的探索。湖北秭歸、廣東清遠和蕉嶺等地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單元,他們根據產權相關、利益相連、文化相近、地域相同等標準,確定了村民小組、自然村、家族為自治單元,使產權單元與治理單元更加一致和對稱,從而確保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還有些地方以沖、灣、屯、寨等為單元進行自治單元的探索和治理嘗試。
治理體系的探索。廣東清遠還從基層整體性、框架性進行了探索,提出了鎮統籌、片服務、村行政、組自治的治理體系。主要理由是:統籌有責任要求,服務有規模要求,自治有產權要求,行政有范圍要求。這就從縱向明確了各個層級的主體功能,以期實現“功能各異、整體互補”。
治理架構的探索。廣東蕉嶺在村支兩委的基礎上,根據權力制衡的原則,設置了監委,形成了支委、村委、監委“三位一體”的治理架構。四川成都溫江區根據功能原則設置了黨支部、村委會、股份社、社會組織的“多元治理”架構。經濟發達地區多在探索政經分開、政社分離。這些改革導致治理架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專業分工、多元制衡”。
治理保障的探索。基層治理需要有制度保障,也需要經濟保障。在保障治理制度化方面,安徽走在了全國前列,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后,市政府提供治理保障,實施“五七九”財政資助辦法,小村資助五萬元、中等規模村資助七萬元、大村資助九萬元。在制度化方面,以人口規模確定治理規模,天長市以鄉鎮規模配備專業治理人員,按“每五萬人一名”的標準,全縣共配備11名,各鄉鎮按“每萬人一名”,每鄉鎮配備4-6人,確保改革事項有人抓、有人管。
治理機制的探索。產權改革本身就是一個治理的過程,因此不少地方以產權為核心實施治理。如湖北京山集體股份權能改革在充分考慮歷史因素和村民貢獻后,進行精細化管理,這體現在“節點配股法”;山東東平納入年齡因素,實施“年齡配股法”;天長和余江在產權改革后利用土地經營權和集體股權進行抵押貸款。
以產權為核心重構農村基層治理
從各地實踐看,為了破解農村基層治理困境,推動鄉村有效治理,需要在新時代形成以產權為核心的“產權治理”。
根據產權單元設置治理單元。在產權單元與治理單元不一致的地方,要盡量調整治理單元,以使產權單元與治理單元一致。如果無法調整,也要設置治理代理單元,以使產權單元與代理單元一致。
根據新的產權結構重構縱向治理體系。雖然中央已經發文明確鄉鎮的服務職能,也鼓勵探索以村民小組和自然村為單元的村民自治,但是自治單元下移后的村莊究竟如何定位,需要進一步界定,特別是需要從整體上根據產權結構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新確定鄉鎮、片區、村、組、中心戶之間的治理關系。
根據新的利益結構重構橫向治理架構。鑒于很多地方已經實施了集體產權改革,農民擁有股權,而且這些股權也可以轉讓、繼承、贈予、抵押、入股,因此單一的集體產權出現了多元化現象,同樣分配給農戶的承包地也可以“三權”分置。產權的多元化、分置化要求治理結構做出相應的改革。一是將相應的主體納入治理結構,賦予治理權和參與權。二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村支兩委基礎上設置股份社、社會組織、政務服務等多元治理主體。特別是在產權改革后的新型農村社區務必加速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三是在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可以設置經濟社、理事會、黨小組等多元治理主體。四是厘清村支兩委、股份社與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組織的治理關系。
根據產權性質建立精細化的產權治理機制。京山、東平集體股權設置的經驗是,在股權設置時更加精細化,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可以借鑒余江、天長的經驗完善產權的金融制度。可以借鑒東平吸納鄉賢資本的經驗,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可以借鑒東平將國家投資資產化、產權化、股權化的經驗,確保國家財政投入可持續增效。還可以借鑒余江宅基地整治的“宅票制”經驗。
完善產權治理改革的配套政策和制度保障。天長在集體資產改革后,對村莊給予公共財政的規范化補貼。股權量化后還要配套完善的股權流轉制度,分家后股權分配制度,股權人去世的繼承制度等。還要考慮婦女的權益保障制度,如女性可否繼承的問題,有些地方實行“村內分配,戶內解決”,但是“戶內解決”主體是誰,用什么方法解決等,很多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探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