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拿到了嗎?”*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都會有點蒙。當農民還需要證書?當然,新型職業農民不僅需要證書,還會根據你的工作經驗和種植規模評選出初級、中級、*不同的級別。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的蔬菜種植大戶李美金,剛剛參加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審核通過后就能拿到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到時候她就能優先享受到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扶持,為她的蔬菜事業帶來新的活力。
前幾年曾有這樣的說法:“50后種不動地,60后種不好地,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農業結構需要升級,未來到底誰來種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2014年,西山區被列為全國300個、云南省10個、昆明市*一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區),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經過4年來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愛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從“老農”到“新農”,他們是如何煉成一身本領的呢?
認定 重重篩選并手把手培訓
“感覺像重新回到學校,都是專家教授來給我們上課。”團結街道六岔路村的王春高,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養蜂班的“*畢業生”。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養蜂班2016年2月份開班授課,共有65名學員。“*開始有100多人報名,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計。”西山區農林局科教科段芳華說,為了提高學員質量,養蜂班對入班學員進行了篩選:55歲以下、初中學歷以上、至少養殖有20箱蜂以上。通過篩選,有著10多年養殖經驗和40箱蜂的王春高進入了養蜂班。
“一村一品”是西山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向。4年來,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特色,西山區確定了團結肉羊、六岔路蜜蜂、白魚口黃梨、妥吉蔬菜、蔡家韭菜、半天臼西蘭花、優質草莓、矮化蘋果8個產業培育類別。課程采取小班制教學,運用“教室授課+基地實習”“田間培訓+生產指導”等形式,農業專家下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并建立技術指導員制度長期進行指導。因為課程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很多沒能進入養蜂班的農戶主動來當“旁聽生”,在田間教學中還出現了全村種養大戶到現場學習的現象,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常常會延長到5個小時,甚至更多。
課程結束后,王春高和養蜂班的學員們進行了分科考試。通過社區、街道、區層層審核和專家評審會,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根據養殖規模和養殖年限的多少,王春高獲得了初級生產經營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級別不同,所獲得的扶持力度也不同。4年來,西山區投入經費299.06萬元,開辦了21期培訓班,培訓時間275天,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139人,認定新型職業農民863人。
培育 政策扶持外加技術引導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從‘培訓’向‘培育’的創新,從‘辦班’到‘育人’的轉變。”段芳華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周期為3年,不僅是帶給農民技術與知識,更是要讓農戶成長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愛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學到了先進的經驗,就要用起來。通過專家指導,王春高轉變傳統土法養殖為新式活框蜜蜂養殖,產量從原來的每箱3斤增產到每箱6斤。產量增多,他又擴大蜂箱到了70多箱。不僅是王春高,六岔路村的村民們都開始了科學養蜂。西山區農林局按每個蜂箱300多元補貼給農戶,鼓勵他們擴大規模養殖。
“以前經常會發生蜂王逃走的情況,也搞不懂是因為什么,產量就很不好。”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后,王春高拿起課本鉆研,又請專家實地指導,發現是缺少蜜源的原因。于是,在西山區農林局的支持下,他又種植了油菜花,不僅保證了蜜源,還增加了收入。在王春高等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的帶動下,六岔路村的養蜂事業逐漸興起,并成立了昆明團谷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生產基地”的發展模式,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除了技術支持,西山區還制定了《西山區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貸款貼息補助資金實施方案》,爭取西山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支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信貸支持,提高貸款貼息力度,確保了西山區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持續發展。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對符合條件的41名新型職業農民核發貸款貼息補助60130.6元。
未來 實現現代農業升級換代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終目的是實現現代農業的升級換代。”西山區農林局副局長范春明說,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僅是為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更是要為振興農村注入生機與活力。
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西山區完成了白菜、韭菜、西蘭花、黃梨、蘋果、草莓、奶山羊、蜜蜂養殖、鄉村旅游服務等特色產業的提質增效,并取得顯著效果。如蔡家村的韭菜,目前已擴大到520畝,*年畝產量13.17噸,年總產值792.79萬元,形成了當地“一村一品”的高效益支柱產業,200多戶農民僅種韭菜一項,平均收入都在3萬元上。團結街道和平社區的魏加友,通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每年靠種植鮮切花、草莓收入可達90萬元左右。自己富起來后,他聘請了很多當地的農戶加入到自己的種植園,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也吸引更多人留在農村發展農業。
一批*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自己的技術幫助了其他村民增收致富,也帶來新的觀念轉變。“因為農民成為被認定的職業,我對這份職業也有全新的理解,不再只是簡單地種植勞作,而是想做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團結街道龍潭社區的李順,是西山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班的學員,也是西山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4個*職稱中的一位。李順的蘋果園所在地原來是一片“五采區”,通過種植果樹,不斷增肥土壤,在改良土壤的同時也恢復了生態。作為觀光采摘農業,李順施用有機肥、以草養地,發展生態農業。他說:“只有這樣,農產品才能更優質,更讓人放心,農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