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發展中醫農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我們愿與各國人民和科學家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為“一帶一路”倡議、“農業走出去”戰略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中醫農業是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
中醫農業符合現代農業建設戰略需求。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調結構、轉方式、保安全、降成本、節資源、優環境的任務日益迫切,亟須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中醫農業,破解農業農村困擾難題和制約瓶頸。
我國高度重視民族醫藥和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強調“加快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研發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發展中醫農業既符合我國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也符合優化農產品供給側結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需求。
當前,各國已探索實踐形成多種生態農業模式,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涌現,形成了許多可復制、可借鑒、可應用的推廣模式。英國A.霍華德上世紀30年代初提出有機農業概念并組織試驗和推廣。美國J.I.Rodale在1942年創辦了*家有機農場,1974年成立羅代爾研究所,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8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的新農作制度;1988~1990 年提出了“低投入持續農業計劃”和“高效持續農業計劃”,推行農牧結合和殘茬還田免耕技術。法國1972年成立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1997年實施“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日本提出“環保型農業”發展計劃,并于2000年制定有機農業標準,探索出再生利用型、有機農業型、“三位一體”型等生態農業模式。德國近年來廣泛發展“工業作物”種植,為化工和造紙工業提供了原料。所以,世界各國分別從自身國情出發,結合現實需要和未來需求,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農業發展方興未艾,各級各地都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實踐應用,形成了一系列應用模式。2002年農業部征集到370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并遴選出北方“四位一體”、南方“豬—沼—果”、平原農牧林復合等10種技術模式予以推廣應用;目前,立體種養、物能多層次利用、“貿—工—農—加”綜合經營、水陸交換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多功能污水自凈工程系統等成為了生態農業推廣應用的主要技術模式。
隨著中醫農業的起步和發展,其技術體系也日臻成熟,主要包括:基于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基于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基于中醫相生相克機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等三大技術。
中醫農業技術體系的廣泛應用,能夠降低農藥、化肥、獸藥的使用量,防止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開發功能性農產品,優化食藥同源“大食物”戰略格局。因此,中醫農業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是現代生態學原理與中國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路徑和理性選擇。
發展中醫農業的政策建議
要實現“中醫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中醫原理和方法農業應用國家試驗區”示范和引領作用,必須正視目前“中醫農業”行業標準、管理體系、監管認證、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開發方面的不足,積極引進和借鑒其他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經驗和理念,將資源優勢、關鍵技術、先進經驗和理念整合,把“中醫農業”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國農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使其在農業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一,政府主導,統一認識,高度重視。2017年頒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中醫農業產品作為安全系數*的食品,具有廣大的市場需求,其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的良好實踐模式,應得到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認同、支持、推動。政府在推動中醫農業的發展中應發揮引領作用,將中醫農業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普及教育和宣傳,并成立專門的辦公室,頂層設計確定目標,制定國家層面的中醫農業發展規劃,引領和推動中醫農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其二,加快制定中醫農業生產規范及產品標準,設立專門機構對“中醫農業”的生產、物流、加工、銷售和檢測進行監管;嚴格產品認證標準和規程,構建統一的產品認證平臺和溯源體系,實現產品的可追溯、規范處罰和退出機制。
其三,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協調一致,促進多學科聯合協同攻關,推進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中醫農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加深中醫農業關鍵領域和作用機理研究,培養后備人才。加強產品研發,對接中醫農業全產業鏈和市場需求,開發出一系列實際效果顯著的中醫農業肥藥產品,并提升為國內外*品牌。
其四,結合農業部化學肥藥“兩減”措施,在全國開展中醫農業肥藥替代化學肥藥行動。大力發展林下種植中草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藥供給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醫農業肥藥,以設施蔬菜、水果為主大面積推廣應用;突出區域重點,聚焦優勢產區,以縣為單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產大縣以及生產基地,試點先行,梯次推進;突出機制創新,以園區基地為依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推動中醫農業肥藥替代化學肥藥行動向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其五,加大對中醫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國家和地方充分發揮農業專項資金的作用,對中醫農業項目予以重點扶持,設立中醫農業肥藥購買補貼政策,對從事中醫農業生產的農戶和企業給予補貼,并鼓勵和扶持中醫農業肥藥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
其六,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以“強、優、精、特”為標準,以體現中醫農業建設的核心內容為重點,以能夠引領中醫農業的發展為方向,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形成各類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
其七,建立國際合作平臺,盡快建立國際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該聯盟的成立將有利于總結經驗,推動中醫農業更好、更穩、更快發展,擴大國內外專家和相關企業在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中醫農業理論與技術不斷創新,探索一條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產新途徑,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為實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走出去”及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