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持續低溫,薄霧籠罩下的皖北鄉村顯得分外寂靜。
1月31日,記者在安徽宿州泗縣墩集鎮石梁河村草莓種植基地卻看到另一幅景象:工人們穿著單衣,拎著籃子,在草莓大棚里穿梭,將采摘下來的新鮮草莓進行分類和裝箱。泗縣邦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尹永平向記者介紹,由于今年秋冬時節光照充足,加之管理得當,草莓提前成熟上市,這樣忙碌的場景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
“這里的草莓長得漂亮吧!你們看要個頭有個頭,要模樣有模樣,而且還特別甜。無公害綠色食品,趕快嘗一嘗!”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朱德俊是石梁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對這一棚的草莓有著別樣的感情。朱德俊說:“我用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有分紅,在合作社里打工也有收入,脫貧致富它們功勞大著呢!”朱德俊談起入股合作社,贊不絕口。
朱德俊口中的合作社,是2012年由石梁河村民尹永平發起,村里致富能人共同出資組建,專業從事草莓種植與銷售的泗縣邦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近年來,墩集鎮結合本地實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鼓勵和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尤其是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合作社已逐漸成為該鎮促進產業扶貧的中堅力量,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專業服務組織與貧困戶抱團發展,走出了一條把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的發展路子。
據介紹,泗縣邦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30人,其中貧困戶4戶。基地草莓種植面積1500多畝,全年帶動260人實現就業增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保障。
貧困戶尹付平高興地說:“以往都是各種各的,害怕果子不達標,又擔心不好賣,就沒敢種草莓。現在好了,合作社負責大部分事情,我們也能把心放在肚子里專心種大棚了。”
尹付平家有四口人,生活原本和和美美。出生三個多月的孩子突然被查出先天性腦萎縮,給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為給孩子治病,尹付平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更欠下了大筆的外債。聽說加入村里的合作社不僅能擔保辦貸款,還有“供、產、銷”一條龍服務,夫妻倆一合計,決心將種草莓的計劃提上日程。學技術、搭大棚、育苗、施肥、除草……夫妻倆悉心管護,精工細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年他們兩個大棚的草莓純利潤超過三萬元。“這么大的個頭,又紅又甜,特別討人喜歡。”尹付平激動地用手比劃著。夫妻二人拿著一摞鈔票數了一遍又一遍。尹付平說:“頭*見過這么多錢。黨的政策好,我們決心跟著合作社好好發展,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自成立合作社以來,石梁河村的草莓就沒愁過賣。通過把全村分散種植草莓的農民抱成團,捆綁資金,形成集聚效應,取得了規模效益。尹永平說:“以往各家種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果子質量水平參差不齊,賣不上價。現在不一樣了,合作社已經形成完備的生產運營模式,標準化生產,注冊了商標,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有口碑有品質,產品根本不愁賣。”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堅持開方前先把脈,在*識別基礎上,把扶貧政策與鎮村發展結合,推廣‘一村一品’,把合作社與農戶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努力讓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發展。”墩集鎮黨委書記鄭文舉告訴記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