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寒風吹。在海口市府城石塔批發市場,買菜的賣菜的,站在露天里討價還價。說著說著,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弓起了腰,把手攏在懷里。
他們不遠處有間小屋,卻傳出了熱氣騰騰的笑聲。小屋外掛著塊牌子:“菜農之家”。賣完菜的菜農都愛到這里喝上杯熱茶,一邊談笑,一邊等待買主結賬或還回菜筐。這是由海口海農協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為菜農開辦的,在為菜農免費提供茶水之余,同時銷售化肥和種子。
菜農楊志穩戴著一頂包頭帽,坐著并不說話。他一般到凌晨三四時才來賣菜,今天是有人給他下訂單,因此他晚11時多就拉來了150斤菜。
記者問他種菜辛苦不辛苦。“苦不苦?你看我父母*是怎樣干活的就知道了。”他說。
10年前,楊志穩父親帶著全家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到海南,在海口市靈山鎮美莊村租地種菜。目前,租的地有8畝。
海口海農協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程方遒告訴記者,目前,海口有外來菜農約1200戶,大部分來自廣西和湖南。他們每天向本地市場供應約120噸蔬菜,將近海口本地菜日供應量的一半。
楊志穩父親的日程表是這樣的:凌晨3時拉菜去賣;賣完菜后,六七時回家睡覺;中午12時下地干活;下午2時,去喝喝茶;5時,吃飯,然后再睡一會覺;晚零時到菜地摘菜,凌晨3時,拉菜去賣。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年,他父親累得病倒了,臥床不起,他便放棄在城區的電工職業,回來和家人一起種菜,當起了名正言順的“菜二代”。
“我父親是身體不好,才休息得多點,我母親就更苦了!”楊志穩說,她母親一般早6時起來做飯,7時下地,12時午餐,下午1時下地干活。移植、澆水、開壟、播種、鋤草、施肥、摘菜,總有干不完的活。傍晚6時回家,8時出去摘菜。凌晨3時回來睡覺。算起來,*睡覺的時間才有3小時!
說到苦,幾位菜農都爭著接過話茬。
“至少要減壽5年。”在靈山鎮美大村租地種菜的韋明錦說。
“我賣完菜回家,老婆早就出去干活了。等到她回家,我又該出門了。一年到頭都不能跟老婆親熱一下。”陸運德的話,引起哄堂大笑。他在靈山鎮大林村租5畝地種菜。
“這有點夸張,但我們真的是苦,睡覺時間很少,*睡8小時覺?那是奢望!一般都睡5小時左右,少的才有3小時。”陸運德看到大家笑,便補充道。
程方遒說,外來菜農工作辛苦,居住條件也較差,一般都是在菜地里搭棚住。他們為改善本地居民菜籃子付出了辛勞,也希望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海農協合作社開設“菜農之家”,就是希望關心菜農,從寒夜里遞上一杯熱茶開始。
晚上,賣菜有兩個高峰期:凌晨2時和4時。4時許,楊志穩又用三輪摩托拉來一車菜。這回,沒有大訂單,得靠他一點一點地賣了。
他的菜是茼蒿,水靈,賣相好,加上天冷,適合用于火鍋,所以比較搶手。不少人過來問價,他都把價格咬得很死,3.5元一斤,不肯降一分錢。一位婦女打著手電筒,把他的菜翻來翻去,還用手捏了捏。他急了,大聲說:“你對我的菜溫柔點!”
在這個人們穿梭來往的菜市場,記者突然產生了一種來到海底世界的感覺。這是一個我們以前從來不熟知的領地,他們和我們在不同的軌道上——就像海底和陸地,就這樣一直忙碌地運行著,但又和我們如此息息相關。
楊志穩的攤位旁,有輛三輪車,車上的玻璃柜亮著燈,里面放著待售的包子、油條和豆奶。豆奶冒出的熱氣,在寒夜里顯得那么誘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