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川賀蘭縣,四通八達的“四好農村路”就像一條條“血管”,暢通著全縣的“經絡”,也見證著鄉村的變遷。目前,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1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公里、國省干線公路141公里、農村公路984公里,公路密度及公路通車里程位居銀川地區前列。
通道路引來財富
立春后的暖陽,灑在寬闊的進村路上,在賀蘭縣習崗鎮新平蔬菜園,陳瑛正在草莓采摘基地忙活。“冬季是溫棚采摘高峰期,別看平時人少,周末人可多著呢。”忙著打掃衛生的陳瑛臉上洋溢著笑容。
陳瑛介紹,選擇在這辦基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離城近。“從縣城開車到這不到20分鐘,從市區過來走賀蘭山路也特別近。”陳瑛說道,更重要的是鄉村路好走了,在電子地圖上也能查到,可以導航到這里,開車來的人也就多了。
而在習崗鎮新平村,一條1.5公里的公路,將寧夏全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金河大道連接起來。1.5公里的確不算長,卻方便這家企業將菜心、芥藍運往廣州。該村村委會副主任王洪亮介紹:“企業流轉了村上1400畝田地種植供港蔬菜,2016年落戶這里時,周邊都是土路,遇上下雨,泥濘不堪,拉運蔬菜的大車根本沒法行駛。”
賀蘭縣交通運輸局得知情況后,申請項目,用4個月的時間修好了這條路。“2017年將近7000噸蔬菜,通過這條公路運往了外地。企業運營好了,村民收入也就穩定了,有50位村民在這家公司打工,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王洪亮說。
2017年賀蘭縣新建農村公路9條31公里,截至目前,全縣5個鄉鎮、63個行政村共建成農村公路311條,共設立金貴、立崗、常信、洪廣公路站和濱河大道管理站5個基層公路站。
暢道路用心呵護
建路容易養路難。把路建好后,后期管好、護好和運營好,真正實現“四好”,才是公路部門長期的使命。
對于道路管護員楊懷柱來說,通山路上的5公里管護范圍,比自己家還要熟悉。“每天要在這條路上巡查兩遍,可以說一草一木都熟悉著呢。”說這話時,他正拿著鐵鍬和掃帚,沿路打掃衛生,清除雜物。
今年58歲的楊懷柱,穿的工裝雖厚實,可腳上的棉鞋兩邊已經開了線。從事這項工作11年,每天早晨8點他就要來到路段巡視一遍,“路上有垃圾了及時清理,還得注意道路兩邊的枯枝和雜草,這個活兒說簡單也簡單,就是要堅持。”每到周末,按理楊懷柱可以休息兩天,可遇到事情,一個電話他就得趕到現場。“前陣子下雪,領導說,‘來,老楊,撒捧黃沙來。’我就得立馬過來。”老楊似乎并不覺得厭煩,笑笑說,自己這個歲數,有個干的,不閑著就可以了。
像楊懷柱這樣的養護工,賀蘭縣有72名,正是他們的細心呵護,才讓311條農村道路暢通無阻。
此外,賀蘭縣創新養護小修保養工程定額承包模式,將全縣農村公路劃分為4個片區,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通過競標確定承包人,公路站層層壓實責任,實現了縣鄉兩級管養機構全覆蓋,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
從2005年起,賀蘭縣在全區率先將農村公路養護配套資金按照“7351”標準列入縣級財政年度預算,除每年落實養護配套資金210萬元外,另撥付農村公路環境整治、危橋涵改造、交通隱患整治、治超治灑專項資金等共計405萬元,有效保障了養護工作順利開展。
運營得好方便出行
每天早上,在賀蘭縣朔方北街的客運站前,都有不少市民等待坐車。進入銀川市區可以選擇公交車出行,而前往各個鄉村,中巴車則成為*。
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村民高杰在縣城打工,每到周末休息,都要回家看望父母。“以前只能到村口蹭過路的班車,或者坐老鄉的車,現在直接就來客運站坐車了,一陣子一趟,直接到村上,真是方便。”高杰說,現在帶父母進城也是比以前方便了不少。
而這要歸功于賀蘭縣加快場站建設步伐,加密運營線路的功勞。近年來,賀蘭縣大力推進道路運輸基礎設
施建設,先后建成了4個鄉鎮農村客運站,67個村級招呼站。形成了以道路客運班線為主,城鄉客運為補充的道路運輸經營格局,極大方便了城鄉居民的快速便捷出行。
截至目前,全縣擁有營運客車161輛,其中中巴車65輛,旅游車96輛。有班線客運企業2家,經營縣內客運班線17條,農村公交車10輛,全縣行政村通車率達*。運輸服務保障優。通過實施農村客運轉車循環發班、農村客運車輛“早發、晚返”,加密農村客運班次、新辟和延伸農村運營線路、安裝GPS終端等措施,保障農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雖然過時,但理不過時。”賀蘭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道路建設是實施戰略的基礎所在,下一步,將繼續建好、管好、護好農村公路,同時還要充分運營好農村公路,讓“四好農村路”助力賀蘭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明星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