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無錫陽山村民增收有“靠山”(圖)
無錫陽山村民增收有“靠山”(圖)
農業網   時間:2018/2/10 9:13:00  來源:宜興日報  閱讀數:390

精準扶貧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需要全市上下進一步動腦子、下力氣、出真招。為發掘、宣傳一批宜興市基層一線*扶貧、脫貧致富的典型,今年本報組織年輕采編人員深入各地,廣泛聯系村、企業、種養專業戶以及普通百姓家庭等,宣傳宜興市各級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展示宜興市在*扶貧、脫貧致富攻堅戰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脫貧致富的宜興故事”專欄,以饗讀者。

  “去年10月,村里為建設糧食烘干中心鋪設蒸汽管道,需要使用20多戶農戶的田地,涉及到的農戶都全力支持、積極配合。眼下,村里正在發放使用農戶田地的有關費用,村民增收有了可靠保障。”1月25日上午,芳橋街道陽山村黨總支書記丁國強樂呵呵地告訴宜興日報社記者。村民增收有何“秘訣”?丁國強說,靠的是陽山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陽山村的年輕人或外出打工,或在家附近的企業上班,村里的田地大多由家里的長輩耕種,種田人呈現老齡化,農戶迫切希望能將土地流轉出去,確保有穩定收入。以前,部分外地工商資本進駐,有些農戶會私自流轉土地給他們,但由此也帶來不少矛盾。類似情況,在芳橋街道其他一些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為解決這個問題,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芳橋街道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于2014年8月出臺了《芳橋街道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實施意見》,明確農戶以統一轉包的方式,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并由村干部組織經營管理、自負盈虧,還對村干部在實施過程中的責任與獎懲作出明確規定。

  不同于農戶私自流轉土地,陽山村每戶流轉土地給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農戶,能得到近900元/畝的流轉費,比以往多出了一倍。據陽山村村委會會計蘆盤華介紹,截至1月25日,該村已有426戶農戶收到了總額近126.5萬元的2017年度土地流轉費。每年這么一大筆費用需要正常發放出去,對于陽山村這個經濟薄弱村來說,村干部的壓力確實不小。“從這個制度實行的*天起,我就感覺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如果我不帶頭種好田,這筆流轉費支出就會成問題,原本經濟薄弱的村集體將無法正常運轉,也無法向全村百姓交代。”丁國強說。

  2014 年底,陽山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從那時起,陽山村*忙的就要數丁國強了。夏收夏種時,他早上3點多就起床了,4點多就在田里開始工作,播種、施肥,熟練運用各種農用機械,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一口。在丁國強的帶領下,現在村干部個個都是干農活的好手。2016年到村委會工作的張葉歡是一名大學生。對他來說,下地種田原本是非常陌生的事。而現在,從小麥開鐮收割到播種育秧,從開拖拉機、電瓶三輪車、插秧機、植保機到打水灌溉,他樣樣精通。提起他,村民們總是稱贊說:“小伙子不容易,天天在田間曬得那么黑,都是在幫我們種田啊!”

  “要想脫貧致富,就必須把村里的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這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合作社成立后,農戶不再需要自己承擔風險,也有時間到合作社參與田間管理,獲得一份工資性收入。如今,該村已經有10多位村民長期在合作社從事田間管理,農忙時節有近50人在幫忙。僅去年,該村支付農戶的工資性報酬就有10多萬元。72歲的村民周樹明喜滋滋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將家中7.94畝農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解決了子女擔心他種田吃不消的問題,每年還有保底的流轉費收入,同時可通過分紅的方式享受土地增值的效益,并且能掙得每年近萬元田間管理的工資性收入。

  如今,陽山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規模越來越大,從2014年底開始時的近1000畝增加到去年底的2000多畝,土地流轉率達到70%。絕大部分貧困戶的承包地都被依法流轉,收入穩定有保障,增收農戶的覆蓋率越來越廣。與此同時,村干部與農戶也依靠合作社這根紐帶,把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今年,我們村在開展村莊環境整治、修建機耕路、溝渠等工程時,村民的配合度比以往高多了。當涉及青苗費當損、使用自留地等易引發干群矛盾的問題時,村干部的工作非常好做。”丁國強告訴記者,去年,依靠合作社,村里不僅按協議支付了入社農戶的所有費用,村集體還實現凈收入40多萬元。今年,村集體凈收入有望增加到60萬元,加上其他收入,全年穩定性收入超100萬元應該不成問題,摘掉薄弱村的“窮帽子”指日可待。

  據芳橋街道辦事處分管農業的副主任范燕介紹,陽山村的美麗蛻變,是近年來芳橋街道大力實施*扶貧,促進農民和村集體增收、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典型之一。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做法,已在該街道陽山村、金蘭村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經驗,今后將在該街道其他村全面推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zs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