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金華磐安傳承千年的原味民俗(圖)
金華磐安傳承千年的原味民俗(圖)
農業網   時間:2018/2/22 9:44:00  來源:浙江在線  閱讀數:408

迎大旗

  大年初一到初四,如果你走進平均海拔520米的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尖山鎮,可以看到當地群眾表演傳統民俗節目——“迎大旗”。

  熱鬧非凡的場面,網球場大小的壯觀旗幟,不僅讓記者打開眼界,也令現場的杭州、上海、江蘇等省內外游客大呼過癮。

  迎大旗是磐安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之一,相傳其始于東晉而盛于元明,可謂歷史悠久。而磐安迎大旗,一說是為紀念真君大帝許遜。

  許遜,晉朝時期的一個道士,曾為旌陽縣令,多少年后,許遜仍被磐安當地世人祭拜,自然與其官職關系是不大的,而在于許遜實實在在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好事。

  今天的磐安玉山一帶,是當地有名的茶葉產地,相傳晉時,許遜在此修道,為當地的茶葉生產與銷售作出了很大貢獻,從此當地茶葉開始銷往四方,許遜逝后,當地民眾為其立壇建廟,尊祭許遜為茶神,并于每年春秋兩會時,在茶葉貿易的同時,舉辦盛大的祭祀茶神禮儀。

  久而久之,成就了今天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玉山古茶場和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迎大旗”)。

  迎大旗同時也寄托了磐安百姓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五谷豐登、百業興旺的樸素心理,這點,你從大旗巨大的旗面上就能感受出來。

  游客看到的這面大旗,是磐安縣尖山鎮胡宅管理處嶺頭村制作的。嶺頭村村支書梅良榮告訴記者,這面大旗旗面約600平方米,足有一處網球場大小,因大旗中央繪有龍虎,故又稱龍虎大旗。

  梅良榮說,磐安這么大的大旗,讓外地人很吃驚,可能全國都找不到比這更大的旗幟了。

  當然,要把這么大一面旗幟豎起來,也絕非個人勇武可行,必須得靠團隊協作。大旗有主竿1根,撐竿60根,需百余人共同協作才能豎起。

  豎大旗時,村民先在中心點挖好坑洞,以作為支點。待號令一發出,大旗主旗桿頂住支點,其余人圍在坑洞邊,有的拉大繩牽引,有的確保大旗不跑偏,有的用竹竿一點點將大旗推高,鑼鼓號令,小旗搖拽,無一不是壯舉。

  《磐安縣志》有載:“農歷十月十六日,從各村來的大旗均豎于茶場廟前田畈中,主竿1根,撐竿60根,放松索8條。主竿分上下兩段,下段為一根大杉木做成,套在下段之梢,銜接處用9個鐵環緊扣。60根竿頭系于套接之處,似傘架。主竿頂旗頭。旗頭高2.5米,直徑1米。形如葫蘆,飾以流蘇。旗頭下系麻繩8根,為旗索,備豎旗時用。旗面套在主竿上段,用綢300丈做成,上繪龍虎鳳花鳥,邊飾翠布。旗竿下端有井字形腳架,供迎豎時扛抬。參加迎豎者稱旗腳,每面需120個壯漢”。

  梅良榮說,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迎大旗,平均每年2場,這項從老祖宗手里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在他看來,可不當當是表演這么簡單,還是村民們聯絡感情的一種。

  梅良榮所在的胡宅管理處嶺頭村,全村人口900多人,而迎大旗*至少也得出動90余人,平均百余人,*多時150人,一年兩次的迎大旗,全村動員,祭祀迎旗,是難得的大事。

  近些年,磐安的迎大旗越發受到重視,不僅游客喜歡,連外地也想來學,梅良榮說,作為磐安傳承的民俗文化之一,他想著要將迎大旗發揚光大,就必須得讓更多人見識到他,所以哪怕程序繁瑣一些,事項復雜一些,每次迎大旗,他們都是全力以赴。

  可喜的是,隨著磐安這些年持續打造休閑旅游養生一號產業,迎大旗為當地旅游做出了不小貢獻,僅以磐安尖山為例,過去的2017年,當地旅游借助迎大旗、過原味年等宣傳賣點,全年熱點不斷、熱度不減,旅游經濟出現井噴,2017年旅游人次*破500萬,旅游綜合收入達40億,分別同比增長73%和80%。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