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武漢深化“三化”改革振興鄉村(圖)
武漢深化“三化”改革振興鄉村(圖)
農業網   時間:2018/2/23 10:21:00  來源:新華社  閱讀數:378

鄉村振興

  近年來,武漢圍繞農村資源要素和產權制度進行改革,推進農村資源資產化、集體資產股份化、城鄉收益一體化的“三化”改革,探索出一條振興新鄉村之路。

  土地流轉農房抵押,農村資源資產化。

  去年下半年,江夏區法泗街八塘村村民易志林抵押自家農房,從銀行貸款10萬元,在他家附近一所高校食堂中再承包一個窗口。兩個食堂窗口加上流轉的20多畝地種植水稻,去年家庭年收入超過20萬元。他說:“流轉的土地、農民的房子都可以抵押貸款,這在以前都沒法想象。”

  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被稱為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三塊地”。武漢市農委主任譚本忠說,長期以來農民對承包地、宅基地只有承包或使用權,必須通過改革讓權屬資產化,使資源變財富。

  武漢市通過完善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農村綜合產權交易與抵押融資等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要素流動。

  “農村各類資源權屬只有能交易、可抵押,才算真正的資產化。”武漢市農交所總經理孫曉燕說,目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四荒地”使用權、林地使用權等11類農村權屬均可在武漢市農交所內掛牌交易、抵押融資。

  截至去年底,武漢市農交所組織各類農村產權交易3631宗,涉及面積134.98萬畝。農村產權交易價格呈穩步上升態勢,去年土地經營權交易價格達到平均每年每畝566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了31.63%。

  “共有”變“共享”,集體資產股份化。

  村集體資產經營增收難、收益分配難、日常監管難,長期是農村集體經濟做強、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的瓶頸。武漢市以蔡甸區作為改革試點,探索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差異化、分配自主化、監管常態化,實現村集體資產從理論上的共有,變成現實中的共享。

  蔡甸區群力村有580畝集體土地未分包到戶,一直是村民矛盾焦點。村支書周木林說,村里不少外來空掛戶,也有姑娘外嫁戶口沒遷走的,集體土地收入分給誰、不分給誰矛盾很突出,“錢不多可問題大,*后只能每畝每年120元租給農戶”。

  2016年底群力村成立土地合作社,將580畝土地折算股份分給1728名村民。首批60畝土地按每畝900元流轉給企業蝦稻連種,租金收入按股分紅。“這樣不僅能做大村集體資產‘蛋糕’,村民都能從中公平獲益。”周木林說。

  目前蔡甸區9個試點村中共有9938人獲得集體資產股份,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45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1萬元,與改革前相比都實現大幅度增長。

  “過去村民只要把戶口遷走,就自動喪失村集體收益分配權。”蔡甸區曾鐵嶺村支書萬明安說,現在股份化改革后,股份隨人走,即便戶口遷進城,也能繼續持股,“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

  武漢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局長尤俊說,結合前期試點情況,武漢市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對全市2000多個行政村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

  市民下鄉農民進城,城鄉收益一體化。

  每天種菜、養羊、喂狗,武鋼退休工人諶鄂湘空著城市房子不住,選擇在武漢新洲區漢子山村租住的農房中,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田園生活。

  “我和朋友喜歡鄉村生活,大家退休后就相約找到這個山村。”諶鄂湘說,他所在農房的房主已搬到城區居住。經過簡單翻新、修繕,以租期10年、每年3000元租金租下農房,“每天生活特別悠閑、充實”。

  武漢市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城鎮化提速,大量農民進城,農村不少農田、農房閑置;同時大量有下鄉需求的市民、資本卻因政策限制受阻,“堅守底線,打破壁壘,才能暢通城鄉資源要素流動渠道,避免農村空心化”。

  經摸底,武漢市長期閑置農房占總量比例達15.8%。對此武漢市出臺“黃金20條”扶持政策,鼓勵市民下鄉租用農房養老、創意、創業,形成市民組團下鄉休閑養老,企業進村辦工廠開民宿的熱潮。

  據統計,去年武漢市農村空閑農房簽訂出租協議10078戶,年租金達到1.49億元,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總額達到22.12億元。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說,堅持“富民導向”“問題導向”“改革導向”,就能真正讓“市民下鄉有盼頭、能人回鄉有勁頭、企業興鄉有干頭、農民增收有奔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zs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