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趙川鎮,有一塊“張雜谷”種植區。春節期間,已經過了收割期的土地一片空曠,附近經過的農民告訴我們:“去年9月份的時候,這里的谷子長得特別好。”
河北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正是“張雜谷”的*。經過團隊10多年的鉆研,“張雜谷”*畝產突破810公斤,創造了谷子高產世界紀錄。一粒小小的谷子,卻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我今年春節在海南省三亞市崖洲區梅山村的實驗基地度過”,在電話那一頭,趙治海說:“科研工作要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結合,我們瞄準科技扶貧和供給側改革,要進一步研發更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
從1984年起,趙治海已經在海南過了30多個春節。每年10月份過去,5月份返回,“這樣一年能當兩年用”。趙治海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提升谷子產量,節約水資源,以及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人有吃谷子的習慣。”
而當我們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經濟開發區的種植大棚,看到鮮紅欲滴的草莓長勢喜人,生菜、芹菜等綠色蔬菜生機盎然。這個大棚,是農業物聯網系統建設項目,能夠實時收集農田溫度、濕度、風力、大氣、降雨量等數據信息,監視農作物灌溉情況,監測土壤和空氣狀況的變更,根據用戶需求,隨時進行管理。
大棚配套了智能主控器、智能施肥機、攝像頭等科技設備,現場工作人員說:“我們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農產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建立對農產品的種植、管理、銷售的全過程跟蹤和監控,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