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年時間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37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500萬畝,這是必須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務。”記者從2月27日召開的江蘇省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今年各地要全面開展劃定工作,2019年底前完成劃定任務;力爭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兩區”建設任務,使其成為江蘇省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陣地、農產品生產保供的大糧倉、農業資源政策的集聚區、農業生產經營現代化的先行區。
守住用地底線,確保口糧自給。
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是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江蘇省糧食產能穩定提升,但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沒有改變,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對農業用地造成很大壓力,如果不堅決守住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用地底線,將會給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造成大的波動。劃定并建設好“兩區”,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集中到優勢區域,將優勢產區嚴格保護起來,能夠為保障“糧食供需平衡、口糧自給”筑起一道安全屏障,為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保供提供可靠的基礎支撐。
“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表示,建立“兩區”是農業部門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全新任務,今年8月底前全省各地要將“兩區”落實到具體地塊,完成公示;2019年2月底前完成“兩區”表冊、標志和圖件,建立兩區數據庫;2019年6月底前各設區市完成驗收。農業部將牽頭對“兩區”劃定工作進行督查,定期通報各省劃定進度。省農委也將會同省國土資源廳建立相應的督查制度,定期通報各地劃定進度。
試點先行,為全省積累經驗。
作為江蘇省“兩區”劃定5個試點縣之一,沛縣目前已完成相關基礎資料收集工作,預計3月10日前完成到村工作底圖修改,6月底完成成果編制。“確保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件件落地。”沛縣副縣長劉華東說,該縣突出土壤*肥沃、耕作*精細、灌溉*便捷“三個*”,把“劃優、劃實、劃準、劃足”作為工作前提。
糧食生產總量一直位居江蘇首位的興化,不僅將功能區劃定工作列入鄉鎮年度效能考核目標,還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副市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專職工作隊伍,落實專項工作經費。全市共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175個、占地面積逾百萬畝,涉及519個地塊。
“力爭提供可復制的‘興化經驗’。”興化市副市長劉漢梅介紹,該市把長期種植糧食地塊、糧蔬兼用地塊、種養結合地塊劃定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原則上功能區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1000畝。同時統一標準,統*程,規范操作程序,確保準確劃定。此外,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從2017年起,三年內投入22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55萬畝,建設糧食生產服務功能齊全的為農服務綜合體40個,全面建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能烘干、有倉儲”的糧食生產功能區。
高標準建設,提升“兩區”生產能力。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江蘇省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有了明顯改觀,但目前中低產田仍占40%,部分高標準農田也存在建設標準過低、設施陳舊老化問題,農業在一定程度上仍“靠天吃飯”,農田水利、糧食烘干、物流倉儲、農產品加工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也亟待加強。
為此,省政府明確,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從今年起省級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集中用于“兩區”農田建設,并鼓勵整市、整縣推進,力爭到2022年,將“兩區”內的耕地全部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率先建成用于口糧生產的高標準農田。同時,加快完善“兩區”冷藏烘干、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加大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打通農田水利“*后一公里”,著力提升“兩區”生產能力。
記者了解到,圍繞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江蘇省正以“兩區”為重點,以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千億斤糧食產能等項目為抓手,科學編制方案,有效整合資源,整縣整鄉、集中連片建設“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今年我省將統籌灌區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等項目,整縣整鄉、集中連片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5萬畝、旱澇保收田10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20萬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