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孝感市孝南區新鋪鎮向新村的云鵬水產養殖基地里,幾名工人正忙著從養殖池里起網,網中皆是密密麻麻如拇指粗的小泥鰍,翻滾著、跳躍著,濺起朵朵水花。池邊,一名男子搓著手問:“過年泥鰍緊俏得很,能不能多起一些?”
說話的男子來自孝感南大水產批發市場,是云鵬水產的“熟客”。董事長黃秋華一邊忙著稱重一邊說:“今天武漢那邊打了四個電話問我要貨,再多是真沒有了。”
黃秋華的話一點不假。他養的泥鰍稱臺灣泥鰍,學名大鱗副鰍,與本土泥鰍相比,生長速度快,適宜高密度養殖。
黃秋華用的是生態養殖法,養出的泥鰍肉質鮮美,口感細嫩,銷路不愁。他說:“每批泥鰍畝產可達2500斤,兩年可產3批泥鰍,現在的市場價是15到25元每斤,去年一年產值就超過了300萬元。”
黃秋華早年在江浙一帶做沙石料生意,在向新村“成功人士”里,他是其中一個,與泥鰍結緣,純粹是*偶然。
早些年,因親屬身患重病,黃秋華連夜趕回探望。
“醫生說泥鰍有豐富的營養,可以作為‘食療’,我們便到處找泥鰍。”那個時候,寒冬的本地市場難覓泥鰍的蹤影,黃秋華好不容易花高價托人找到了一批貨。
“既然這塊的市場還是空白,我為何不回來養泥鰍呢?”就這樣,黃秋華在2015年流轉村里閑置土地170畝、水面136畝,投資500多萬成立云鵬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潑辣”的臺灣泥鰍很快適應了孝感的生長環境,投產的*年,黃秋華便喜獲豐收,但他并沒有止步于“養”,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泥鰍繁育。
在基地的繁育大棚里,4個孵化桶矗立其間。每年的4月,數以萬計的小泥鰍在這里孕育出新生命。泥鰍繁育沒有想象中的簡單,黃秋華也曾經歷過全軍覆沒的慘痛失敗,如今已然成為孝南乃至全市聞名的“行家里手”。
作為基地的技術總監,黃秋華的侄子黃榮勝功勞甚大。師從華中農業大學陳昌福教授的他,對泥鰍繁育有著濃厚的興趣。
黃榮勝告訴記者,從卵到成鰍,泥鰍繁育需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在孵化桶中將泥鰍卵孵化成“水花苗”,再將小苗移到繁育池內,待一個月后長成寸苗就能正常養殖。
“*艱難的就是從‘水花苗’到‘寸苗’這個過程,除了精心的照料外,還包括一些必要的技術手段。”黃榮勝透露,為了學到核心技術,他曾到湖北洪湖、湖南郴州等地的水產養殖基地打工拜師,*長待了1個多月。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繁育中,云鵬水產養殖基地的泥鰍“水花苗”孵化率達到了80%以上,這讓黃秋華和黃榮勝興奮不已。
“今年,我計劃再次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周邊群眾一起發展。”小泥鰍翻起“致富浪”,黃秋華的致富路,正越走越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