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畜牧業廢棄物處理成型技術及模式相對較少,生態循環模式是相對優越的路徑,但因需規模化和前期投入高,并未大范圍應用及普及。”3月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冷友斌告訴記者。
冷友斌認為,“改善環境污染,創造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安全食品,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據統計,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有機廢棄物產生量*的國家。我國秸稈大約40%未被資源化利用,而是被隨意焚毀、丟棄或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畜禽養殖場所排放的糞便污染物有9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圍環境中,使“資源”成為“污染源”,威脅我國環境質量和安全。
十九大報告一再強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冷友斌指出,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生態給經濟讓步的老路,促成相關產業與自然環境的良性互動,達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冷友斌直言,大力推動農畜牧業生態循環模式發展,對于治理污染,促成相關產業與當地自然環境的良性互動,達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冷友斌介紹說,“飛鶴率先打造出全產業鏈模式,探索出種養一體的生態循環模式,有信心貢獻經驗,并希望有更好的支持,相信未來做得更有示范和復制效應。”
“推動產業模式升級,農畜牧業的和諧發展,是現代化農業自身謀求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主動舉措,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中補齊農業發展短板的上乘之策。”冷友斌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