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去、住村里房、吃村里飯、體驗村里事、捎走村里貨……
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達25億人次,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旅游成為扶貧和富民的新渠道。
寧夏鄉村旅游也呈現良好增長態勢。2017年全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712.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3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14%和12.86%。
旅游,這一朝陽產業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逐步顯現出更大作為與擔當。
旅游,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鄉村旅游成為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洪塘村、云南省騰沖市固東鎮的銀杏村、寧夏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近年來,全國各地鄉村旅游建設如火如荼,涌現出一批鄉村旅游特色村鎮。
寧夏出臺的《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制定特色旅游村鎮建設標準,按照“一鎮一特色、一地一風情”,全面提升軟硬環境建設,打造一批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旅游村鎮,讓游客望得見賀蘭山、看得見黃河水、記得住塞上江南風情。
支持鎮北堡影視小鎮、黃渠橋美食小鎮、迎水橋枸杞沙漠小鎮和鹽池灘羊小鎮、涇源森林健身小鎮建設,提升旅游服務功能,使新農村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大舞臺。
對由相關部門評定的農業莊園、休閑農業示范點、五星級鄉村旅游點、家庭林場等鄉村旅游示范點,將給予*性資金支持。
確定扶持72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推動景村共建,提升景區對周邊貧困村的帶動力。
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計劃,鼓勵面向自駕車游客銷售農副土特產品。
扶持鄉村民宿、民俗體驗、旅游商品開發等增加老百姓收入的“短平快”項目。
一條條利好政策為鄉村旅游注入了發展動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和各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寧夏各縣區堅持富民優先和生態優先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以培育和發展鄉村旅游為重點,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旅游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推動鄉村旅游健康快速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以前過年,村里的人往外跑,現在外面的人到村里來。30家民宿、56孔窯洞一房難求,能容納500人同時就餐的餐廳天天爆滿,龍王壩社火隊網上投票短短幾天就超過3萬張。”剛過完春節,寧夏龍王壩生態文化旅游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焦建鵬向記者細數龍王壩村的種種火熱現象。不只是龍王壩村,涇源縣涇河源鎮冶家村、賀蘭縣長信鄉四十里店村、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平羅縣黃渠橋鎮等村鎮也都陸續開啟了“旅游+”模式。
2017年,銀川秋季和春季農業嘉年華活動期間,7家休閑農業園區共接待游客32.6萬人次,總收入達667.5萬元。該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到32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18.6%和22.2%。
實踐證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精致農業、創意農業轉型升級,使旅游業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引導農民既“種農田”又“種風光”,成為推動農村更加美麗、農業更加興旺、農民更加富庶,助力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
高位推動,激發朝陽產業更大活力
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
調研顯示,旅游業已成為綜合性的大產業,其關聯行業超過110個。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消費升級的新業態,不僅涉及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與旅游、發改、國土、水利、農牧、住建、林業、交通、文化、環保、扶貧也息息相關。
科學規劃是鄉村旅游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鄉村旅游規劃的編制要基于充分的實踐考察,與村鎮規劃、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等有效銜接。
從游客關注的點來看,許多自然村風景優美,但道路通達性不好;到鄉村去,寬帶網絡建設輻射面不夠;公共衛生間數量和條件還有待加強,這些都是農村開展鄉村旅游活動不可忽視的細節。
馬秀珍、蔣齊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政策落實體系不完善、規劃銜接不順暢、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仍然存在,制約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壯大。
馬秀珍、蔣齊委員建議,加快出臺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完善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用地、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鄉村旅游發展更多政策支持,加大對地方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指引。加大鄉村旅游資金支持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游局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項建設資金,重點支持發展鄉村旅游條件較好的地區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同時,各有關部門在安排資金時,加大向西部貧困地區、重點貧困村傾斜力度。
委員們還建議,建立推進鄉村旅游發展聯席機制,成立由旅游部門主要領導任組長,旅游、發改、國土、水利、農牧、住建、林業、交通、文化、環保、扶貧等多部委組成的“鄉村旅游發展綜合協調辦公室”,統籌協調、合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工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