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麗江市永勝縣片角鎮(zhèn)因地制宜發(fā)展起來的蔬菜產業(yè)漸成“氣候”。2018年,僅豌豆面積就達6000多畝,但年前年后豌豆價格卻變化較大,年前的10、11、12、1月份,均價在8元—9元每公斤,高時漲幅達11元每公斤,靠近過年則下滑至4元—5元每公斤;而年后,才達到了2元—3元每公斤,如果被霜霖凍過的則1元錢每公斤。豌豆價格年前一個樣,年后變模樣,差距較大。早熟的豌豆賣了個好價錢,有的人家畝產值達1萬多元,真正成了“金豆豆”;后期上市的豌豆則價格不太好,價格好時才揚花結莢,錯失良機。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發(fā)展冬早蔬菜,要取得更多收益,貴在趁早上市。
有人也許會說,蔬菜是屬于自然生植物,其生長要因時而長、順其自然,不可能急功近利,做出拔苗助長的事。筆者認為,隨著農業(yè)科技力量的注入,加上因地制宜的決策導向,冬早蔬菜是可以實現(xiàn)“早種、早上市”轉機的。首先要堅持“發(fā)展冬早蔬菜,要因地制宜”的發(fā)展原則。扎實開展做好冬早蔬菜產業(yè)落地前的考察調研工作,包括土質、氣候、光熱、水源、品種、病蟲害等,都應做實做細,做*,盡力“接地氣”,不搞“一刀切”,不然,會出現(xiàn)“水土不服”“遍地開花、果實不多”的現(xiàn)象,導致“前功”盡棄,徒勞無益。其次,可以借助科技力量的輔助,揚長避短,比如建立大棚,可以避免遭遇霜災雪凍,一旦遭災,則會出現(xiàn)蔬菜外觀色澤不美、內里品質下降,品相皆差,難免價格不看好;進行薄膜覆蓋,助力蔬菜縮短生長期;安裝滴灌噴施系統(tǒng),以便實施高效節(jié)水、節(jié)源;加大物理性防控病蟲害,盡力使用農家肥,少施化肥,少打農藥,綠色種植,保證蔬菜品質……就像“有了好的土壤,還怕種不出好苗”,通過這些措施的到位,加強田間的統(tǒng)籌與管理,把當地的資源優(yōu)勢與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科技力量相疊相融,讓冬早蔬菜盡早上市是完全可能的。
“早上市”,也是一種產業(yè)“特色”,至關重要,其優(yōu)勢在于能先行一步搶占市場先機,猶如“口渴逢甘霖,瞌睡遇到枕頭”一樣,能在市場短缺的空檔之際就能及時“補位”,以特色的彰顯贏得消費者的青睞。許多鮮活的事例證明,早上市,就是水到渠成及早拿到了進軍市場的“門票”,是市場看好、價格利好的重要節(jié)點和利好條件。相反,那些步其后塵,該在市場上展露身手亮相之時,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農產品,則錯過了好價格的“寵幸”“垂青”。即使有所獲,也不可能實現(xiàn)“經濟價值的*化”,農戶只能心急急地望“好價格”而興嘆了。
因此,希望廣大的農戶在產業(yè)發(fā)展方面要引起足夠的關注,汲取經驗之得,思維上求突破,方法上求創(chuàng)新,措施上求科技支撐,力爭讓自己的農產品早點與市場見面,爭取增產增收,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蔬菜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