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善治是關鍵。鄉村治理與鄉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不可分。不忘本來的同時,更要吸取城市文明和外來文化的*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是鄉村善治之根本。從這個意義上看,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以新鄉賢文化推進鄉村社會治理,為鄉村振興凝聚更強大的正能量,是探索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的重要突破口。
以新鄉賢文化挖掘、傳承和厚植鄉村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和文明鄉風。新鄉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是鄉村地域文化的標識,是連接城鄉、維系鄉情、傳承鄉風的精神紐帶。新鄉賢文化根植于鄉村,覆蓋面廣,認同度高,影響力大。充分發揮從鄉村走出去的現代鄉賢的獨特人文道德價值,以他們的資歷、經驗、學識、專長、技能、財富、文化、影響參與鄉村治理,把城市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生態文明帶回鄉村。通過倡導文明鄉風、傳承地域文化,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凝聚人心、涵養文明。推進新鄉賢文化和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逐步建立健全鄉村居民利益表達機制,提升鄉村居民參與治理鄉村事務的能力,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化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創新干部返鄉、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四鄉”模式,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傳統的“告老還鄉”和“上山下鄉”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對現代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啟迪。讓那些與鄉村有著血肉聯系、對鄉村充滿深厚感情、經歷了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熏陶與洗禮、有能力推動鄉村振興的賢達人士回到鄉村,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成為鄉村文化的推動者和鄉村治理的引領者。鼓勵和支持干部返鄉,引導有威望、有經驗、有能力、有意愿的退休干部回到故鄉,并成為鄉村“社區*”,把城市的先進理念、要素資源、人力資本、知識經驗運用到鄉村治理之中,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鼓勵和支持市民下鄉,引導市民長期租用農村空閑農房和農地資源,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活力。鼓勵和支持能人回鄉,引導在外創業有成、熱愛家鄉的創業能人、社會賢達返鄉創業,帶動村民創業就業,提高產業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鼓勵和支持企業興鄉,引導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到農村投資興業、扶貧濟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建立新鄉賢文化中心,讓現代賢達人士回得去,有事干,留得住,有奔頭。在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上,要重點繁榮興盛鄉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其中,建立新鄉賢文化中心是重要抓手。新鄉賢文化中心既是傳承文化的載體,又是服務群眾的平臺,更是鄉村治理的陣地,在凝聚人心、教化民眾、淳化民風中具有重要意義。要采取政府、社會、鄉賢共建共管的新機制,形成鄉賢發揮作用的新模式,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體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