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洱海東岸的雙廊鎮,天剛蒙蒙亮,家住五星村三長邑組的魏祥一大早就開始整理起自家的蠶房,因為今天是企業過來收購蠶繭的日子,這已經是他去年以來賣的第四批蠶繭了。
“那天賣了兩張蠶,一張賣了3000多元,現在還有*后一張正在吐絲。”魏祥喜滋滋地說道:“去年開始,我養了五批蠶,都還養得不錯,養蠶比以前種玉米容易,收入也多得多。”
由于自身發展動力不足,魏祥家于2014年被雙廊鎮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前幾年,因為缺乏資金、缺乏勞動力,家里比較貧困。現在孩子們長大了,但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守著家里的幾畝地過日子,生活還是沒有太大改觀。”回想起以前的苦日子,魏祥感慨頗多。
產業一直是困擾五星村發展的重要因素,產業結構單一、思想保守等因素一直束縛著村民。村“兩委”班子與駐村扶貧工作隊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決定在小山村發展種桑養蠶和軟籽石榴種植來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可是,要讓村民們放棄種植多年的玉米等傳統作物并非易事,魏祥也和很多村民一樣猶豫。
隨后,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委會研究出了一套“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方法,由黨員帶頭發展,企業負責收購和提供技術指導。經過駐村扶貧工作隊和黨員干部耐心細致的講解,魏祥了解到種桑養蠶的政策,特別是聽說貧困戶建蠶房還能有補助、一張蠶通過精心管理能有3000元的收入時,他心動了。魏祥下定決心,回家建起了蠶房,種上了桑樹。
“去年,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我爭取到了一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家里蓋起了新式蠶房。”說起這些,魏祥臉上的笑容愈濃。
蠶房蓋好了,魏祥也越來越有信心,他積極向村里規模較大的養殖戶學習新式養蠶技術,同時報名參加了軟籽石榴種植、雜交包谷制種、大蒜種植等產業發展幫扶項目。在村委會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在自家田里種下385株軟籽石榴苗,“去年光靠養蠶,家里的收入就比以前多了許多,軟籽石榴也開始掛果,今年就可以拿到市場上賣了。”說起眼下的光景,魏祥眉開眼笑。“去年6月,家里蓋起了四間水泥磚混房,日子過得舒心多了。放在以前,這樣的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桑樹種起來了,新房建起來了,生活越來越美了……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魏祥一家的路越走越寬。
不止在五星村,臨近的石塊村村民通過養蠶生活也越過越好,在鎮黨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近年來石塊村完成27戶3754平方米的標準化蠶房大棚建設,現有小蠶共育示范戶5戶,養蠶戶收到2017年全年五季蠶繭收購金約260萬元,村內涌現了一批以種桑養蠶大戶為主的致富帶頭人,蠶桑養殖已成為雙廊鎮的貧困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