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會觀察
“我們要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時,發出了這樣的呼吁。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既是政府職責所在,也是民心所盼,更是我們要全力以赴履行的歷史使命。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去年底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要下大力氣補齊拉長生態環境這個突出短板,把江蘇建設得更加令人神往。
更綠更優,一幅生態環境高質量的錦繡藍圖,正在江蘇徐徐鋪展。
聚焦突出問題,
打贏環保“攻堅戰”
“以天藍地綠水清為目標,下決心解決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去年底,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發出響亮的號令。
今年春節剛過,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省委書記婁勤儉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進“263”專項行動專門作出批示,省長吳政隆出席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并*以設區市市長向省長遞交目標責任書的形式,明確年度環保目標任務。
腳步鏗鏘,目標明確——江蘇省將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生態環境高質量”為目標,以“263”專項行動為突破,以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為保障,聚焦治氣、治水、治土三大戰役,強化源頭防治和監管執法,更大力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更大幅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有力支撐。
那么,如何全力以赴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省環保廳相關人士介紹說,重點是促進“一個轉型”、打好“四場硬仗”,即優化空間結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從源頭上促進經濟綠色轉型;打好大氣污染防治硬仗,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水污染防治硬仗,包括水源地隱患、劣V類水體、黑臭水體“三個殲滅戰”;抓好摸清底數、防范風險、嚴管固廢、狠治垃圾“四個環節”,打好土壤污染防治硬仗;從嚴查處違法行為、從嚴整治隱患、從嚴督察問責,打好環境監察執法硬仗。以過硬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讓江蘇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讓黨中央放心、讓江蘇人民滿意。
“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新一屆中央政府作出的莊嚴承諾,順應時代要求,回應群眾期盼。”全國人大代表、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表示,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堅決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水利部門必須扛起職責使命。江蘇省地表水質從2009年開始一年好于一年, 但由于江蘇人口密度高、產業集聚度高、污染強度高,加之境內地勢低平,水動力不足,水環境自凈能力較弱,要實現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還任重道遠,“我們將大力推進生態河湖建設,持續強化水環境綜合治理,突出河流水生態、湖泊水生態、農村水生態環境治理,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優美的水生態環境。”
據省環保廳提供的*新數據,江蘇省開展“263”專項行動以來,累計關閉落后化工企業1400多家,減少煤炭消費總量1000萬噸以上,一批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力整治。
緊盯“含綠量”,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生態環境,依舊是江蘇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為扭轉這一局面,必須緊盯發展的“含綠量”,江蘇省正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調整不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定位的產業布局、規模和結構,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去年底,中韓鹽城產業園升級為國家層面合作園區,為當地學習借鑒國內外綠色發展做法和經驗提供舞臺,這成為鹽城“轉換車道”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市長戴源說,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效益優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關鍵在產業,著力點就是構建更加低碳循環高效的綠色產業體系。鹽城市主動對接江蘇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調整產業布局,依托豐富的沿海岸線、灘涂、“風光”等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大數據、智能終端、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努力追求更多“含綠量”。
緊盯“含綠量”,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成為江蘇各地的普遍追求。“推進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區區長凌屹介紹,通州把優良生態作為加速轉型的“綠色引擎”,通過“加減乘除法”,努力走出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綠量”、既富裕百姓又保護生態的發展新路——做好環境設施“加法”,大力推進截污、控污、治污等工程;做好排污總量“減法”,從源頭為生態環境“減負”,按照“四個一批”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做好生態創建“乘法”,實施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在江蘇率先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做好環境問題“除法”,系統化推進“263”專項行動,落實差別化環境政策,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有的河道今年治好了、明年又臟了,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忽視了‘大區域’治理。目前江蘇中低端、產污型企業依舊較多,產業轉型勢在必行。”作為水污染治理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超建議,下一步水環境的治理,要將重點指向河網和源頭,“著手源頭治理,產業結構的轉型不僅僅是關掉幾座化工廠,而是真正轉換發展‘跑道’。”
可喜的是,在江蘇,“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已成為各地共識。
夯實制度保障,
積極推進生態修復
目前,全省土地開發強度已經達到21.5%,部分地區接近30%的警戒線。如何讓開發建設*限度地減少對大自然的干擾,江蘇一直在探索。
一邊綠色開發,一邊生態修復,首要是“摸清家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沈仁芳呼吁,盡快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質量普查。沈仁芳說,建國后我國進行過兩次土壤普查,但主要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關注土地肥力,開展針對土壤環境質量的第三次普查尤為迫切。“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多部門,還存在部門職責交叉、界限不清的問題。普查需要統一標準、統一方法,確保掌握*真實的數據。”他建議,普查后編制土壤數字化地圖,建立國家和區域土壤檔案、質量監測平臺與預警體系,建設多位一體的土壤信息服務網絡。
積極推進生態修復,離不開制度保障。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江蘇省成立以分管副省長為組長的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協調小組,出臺《江蘇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方案》《江蘇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公開首批303家省級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環保、經信、國土、住建等部門聯合印發《江蘇省污染地塊環境管理聯動方案》。新增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35.85萬噸/年。
全國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劉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全面實施有江蘇特色的土地綜合整治戰略,通過多規融合等手段進行全域規劃,以生產集聚、生活宜居、生態優美的理念進行全域設計,全省綜合整治土地488.69萬畝,促進了區域社會、經濟、生態、人文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實現更綠、更優,還需工作更細、更深。劉聰說,下一步,江蘇省將全面推進土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結合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整治,更加注重與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實現國土空間優化與生態建設相融合的綜合整治目標。
聚焦生態環境高質量,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錦繡江蘇令人神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