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種菜掙錢,勝過在外面打工!”3月8日一大早,合山市北泗鎮瀑泉村王所屯村民譚順開接到一筆電話訂單后感慨道。
無路子、無技術、無資金,譚順開曾是“三無”農民。當地經常組織專家到村里開展農技培訓,這增強了她的信心。經過培訓,她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成為一名新型農民。去年,她種了2畝蓮藕;今年,她又大膽租地10余畝,一茬種茄子、辣椒,下一茬種青菜、玉米。她種出的瓜果賣相很好,每當采摘,立即有老板訂購。
以前,農民看天種地,瓜果長得好不好全看天氣;種出來,挑到集市上賣,賣得好不好全看市場。“作物套種”“田間管理”“錯季上市”這些概念他們聞所未聞。
如今,新型農民不僅更懂得農技,還“抱團”生產、銷售。
“以前苦于無資金、無技術,村干部鼓勵我參加種養培訓班。這兩年,市里、鎮里、村里舉辦的培訓班我都參加,種養技術提高很快,增產又增收。”北泗鎮東亭村貧困戶譚忠茂說。
2016年,譚忠茂與村里9戶貧困戶利用1萬元扶貧資金,抱團成立旺苗蔬菜種植合作社,租下130畝土地種包菜,連續兩年大獲豐收。從“很茫然”到“有產業”,譚忠茂干勁十足。“今年的包菜好賣,每天能收5000多公斤,當天就有柳州老板上門收購,早早賣完了!”譚忠茂臉上寫著豐收的喜悅。今年,他在承包的田里又新種下冬玉米。
在合山市六畜興牧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當地農民成為產業工人。3月3日,公司經理梁艷芳和工人們在牛肉加工生產線上忙碌。切片、腌制、烘烤、蒸煮、包裝……一環連著一環。48小時后,一盒盒包裝精美的優質牛肉干、牛肉丸制品新鮮出爐。
該公司是合山市產業扶貧的成功范本。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入股分紅扶貧模式之下,貧困戶積極加入肉牛養殖,還到該公司基地打卡上班。
模式日漸成熟,產業鏈逐漸延伸。*初只有肉牛養殖和牧草種植,如今公司發展牛肉深加工,樹立富硒牛肉品牌,集養殖、種植、屠宰、加工于一體,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現代化產業鏈。
“在今年合山市年圩會上,我們的產品剛一擺出來就成了搶手貨,幾百公斤牛肉丸和牛肉干兩天內被一搶而空。”梁艷芳說,“我們打算下周入駐工業園區,解決廠房用地問題,帶動更多農戶就業創收。”
如今,在合山市,嶺南蘆筍、澳洲堅果、在勤富硒米、拉的蓮藕、石村烤兔、云堡火雞等產業百花齊放。采摘體驗、觀光農業、農村電商也隨之興起。
據悉,合山市、鎮、村三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去年全市批發及零售業銷售額完成15.86億元,同比增長14.9%。
“我們根據社會和生產需求,分別培養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切實解決誰種地、怎樣種的問題;確定培訓目標,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作為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豐富培訓模式,因地制宜對廣大農民實行*培訓。”合山市委書記莫蓮說。
數據顯示,去年該市共培育29個帶動農戶增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了20個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全市29個行政村全都有5000元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建成16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33家、家庭農場達32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