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完善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趙雨森建議,在我國當前可持續發展戰略下,依據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科學合理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農業,在保證農業安全的前提下,應該更加注重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食品安全以及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化。
趙雨森認為,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存在諸多困難:*,農業產業結構不盡科學合理,主要是以糧食為主,并且以大宗糧產品為主,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特色和生態農業發展滯后,地區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制約了農業產業的良性運轉。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農業主產區經濟發展水平在我國大多處于一般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屬于欠發達,所以作為需要政府大量投入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需要政府資金投入。第三,農業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目前,農業勞動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不高,尤其是欠發達的邊遠地區更加滯后,同時加上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低素質的勞動力直接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使得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難以得到發展。第四,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由于當前政府主導的科技網絡應用效果不理想,而由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主導的農業科技網絡建設嚴重滯后,影響了農業生產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從而進一步限制了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第五,農業生產的環保意識滯后。由于糧食主產區省份大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廣大農村地區仍然處于較為工業化早期階段,廣大民眾的目標仍過度關注生存方面而不是生活方面,使得農業生產的環保意識難以得到普及,直接導致生物、節能技術的應用缺乏市場前景,進一步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完善。
趙雨森建議,要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必須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加強核心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耕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后續生產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這需要政府在財政和稅收方面予以支持,建立政策扶持體系,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