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文化為魂。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富的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令人著迷的魅力源泉。豐富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推動城鄉文化均衡發展,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傳承留住文化遺產之“根”
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湘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入選*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新蕾刺繡部主任成新湘卻常常為刺繡人才的青黃不接而憂心。
“我們曾經與職業教育學校聯合辦學,首屆招收了七八十名湘繡學員,如今留下來的只有一半。”成新湘告訴記者,由于技藝難度大、學習周期長、從業待遇不高,能耐住寂寞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她今年的建議就是推動非遺傳承。
不僅是湘繡,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這些鄉土文化遺產既承載著人們揮之不去的鄉愁,又豐富著各地獨有的鄉村生活。只有對其進行合理保護和利用,鄉村文化才能有“根”。
用納米技術進行防塵處理、需要指紋開鎖的湘繡筆記本……當湘繡遇上高科技,可能性更多,市場更廣闊。成新湘介紹:“湘繡還在向大眾市場轉型,生產圍巾、旗袍等生活化產品。在我們的帶動下,當地不少留守婦女也參與了進來,湘繡成了她們重要的增收手段。”
離開青瓦白墻、炊煙裊裊的村落,“鄉愁”就只剩下了“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對此深有體會:“我經常到一些村落、寨子里寫生,切身感受到這些逐漸散落的古村落文化遺產亟待保護和激活。”他建議,對條件適合的古村落進行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搶救傳統老工藝,發展現代旅游業。
如何留住“鄉愁”?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認為,要盡快出臺《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組織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調研,切實推動農耕文化遺產轉化為當代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資源,將農耕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活化利用緊密結合。
立新勁吹鄉村文明之“風”
鄉村振興的20字總要求,“鄉風文明”位列其中。然而,鄉村文化一度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天價彩禮、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引發社會熱議。新時代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調動各方力量,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
“聽了‘兩高’報告,我就有了創作的沖動。”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花鼓戲保護中心副主任杜美霜告訴記者,“回去我就準備排個普法的花鼓戲,讓農民懂法、守法、用法。”
推動鄉風文明,還要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消除‘空心村’需要‘實心策’。”全國政協委員、中天金融集團董事長羅玉平認為,農村“空心化”已經成為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的嚴峻挑戰。消除“空心村”首先要全面夯實基層黨建,選出有能力、有公信力的班子,在移風易俗過程中讓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無論宣傳還是引領,*根本的是要發揮農民自身作用。“讓農民從看不見到出現,從出現到給意見,從給意見到有主見,從有主見到理性的集體化文化建構行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認為,鄉村文明破舊立新,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活農村的內部力量,引導和激勵農民釋放文化正能量。
引鳳豐富鄉土文化之“魂”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充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豐富。代表委員們反映,“好山好水好無聊”成為農村留不住人,尤其是留不住年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要“兩條腿”走,既要挖掘鄉土文化的自身優勢,也要鼓勵*的文化資源進村,讓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進來。
去年10月,*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為山西平遙古城吸引了18萬人次觀眾,有來自20個國家的52部影片參展。電影展的主辦人——全國人大代表、電影導演賈樟柯說:“過去只有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辦電影節,而像平遙國際電影展這樣的電影節,可以讓文化資源向小城市甚至農村流動。”
賈樟柯還在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鎮賈家莊村開了一家“種子影院”,他特意向記者強調:“這里放映的都是首輪上映影片,不是二輪三輪的電影。”電影院有400多個座位、3個影廳,全國統一網絡售票,預計今年“五一”期間開業。“創作之外,推動文化資源流動是我現在*感興趣的事情。”賈樟柯說,“要推動當代性的、國際性的資源從城市流動到基層。”
追源溯本,莫重于祠。祠堂不只是宗族文化的傳承,也是鄉土文明的載體。采訪中,不少代表委員都建議通過祠堂、宗廟、學堂等鄉村傳統文化設施弘揚新家風、新鄉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杜惠平認為:“可以動員有條件、有能力的人回鄉修建或修繕被破壞的祠堂、宗廟、牌坊、書院等鄉村傳統建筑,修建修繕方式尊重當地鄉村傳統建筑風格。設立專項資金,為修建者或修繕者提供資金支持。”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看來,“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我們可以發揮中國孔子基金會的作用,在鄉村建設孔子學堂,把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為此,他建議多渠道開辦孔子學堂,出臺政策鼓勵“新鄉賢”參與籌措建設資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