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編輯雜談】自古以來,農民一直勤勤懇懇地守在地里,為國家提供著糧食和果蔬,但農民的身份卻讓他們在其他人面前抬不起頭。咱也知道,人總歸好面兒,因為農民出身而產生自卑,低人一等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先不說面子問題,農民的收入在我國勞動者中游離與社會底層,而正是這群人保護著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巨大的生態環境服務價值,卻只能直接獲得不到6%的農業經濟價值和經濟服務價值,這公平么?
我們倡導一個公平的社會,給每個人同樣的機會,但是不是忽視了這一如同耕地老牛般默默無聞的農民群體?收入低,地位低,社會保障低,基礎設施建設低,農民在“四低”人群中待了太久太久。
我們說,亞洲人是個很會隱忍的人種,其中中國人尤其,而中國人中又屬農民*為能忍。在面對如此之多的不公,農民們依然堅守在屬于自己的田地中,毫無怨言,無私奉獻。
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補償一下這群可愛的人?要知道,中國農村人數達到了9億,如此龐大的群體,除了守在鄉村的那些人,大多數人都選擇去城里打工,而這些“農民工”在原本不屬于他們的崗位上有競爭力嗎?在教育環境的不對等和教育資源的匱乏對比下,城市里的孩子就是普遍比農村孩子有競爭力,這一點不是承不承認的問題,是客觀現實,是社會現象。
而在城市里待久了的農民工鮮有選擇回到農村去的,為啥?各種不對等,城市的優越,農村的落后,試問多少人愿意回去?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樣的。
讓農民不再是一個身份,而變成一個職業,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農民同樣也是社會的一份子,農民的工作雖然經濟效益低,但同樣值得尊重。只要*產業一日不從三大產業中移除,農民就依然有存在的意義。
那么其他職業擁有退休金,農民能否擁有呢?放在以前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但近日兩會中有代表提出應該給農民發放退休金,讓農民的職業地位落實,讓農民不再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而是為自己的職業而驕傲,挺胸抬頭做人。
這個提議目前以河南安陽作為試點,測試效果顯示完全可行,那么,在“鄉村振興”大計劃和2020年達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雙重影響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件極有可能發生的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