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陽朔縣把特色旅游扶貧作為*扶貧、*脫貧的重要途徑,探索鄉村旅游拉動型、龍頭旅游企業帶動型、產業融合撬動型等旅游扶貧模式,發展全域化旅游,卓有成效。其經驗做法對全市旅游扶貧工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打造旅游小鎮拉動發展
2016年7月,陽朔縣出臺方案,把陽朔鎮高洲村,楊堤鄉楊堤村、浪石村列入旅游產業扶貧村,整合各方面資金開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依托桂林市第二批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和漓江東岸百里生態示范帶建設平臺,楊堤鄉以“打造漓江邊小、特、精旅游小鎮”為目標,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充分挖掘自然條件、旅游資源優勢,將自然、歷史、文化和環境保護等納入集鎮、村屯規劃建設體系。當年投資1億多元,新建、改建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觀景平臺、綜合停車場、市政廣場、集鎮排水排污和10公里漓江步道等項目,打造浪石、浪洲等古民居觀光點。著力打造“漓江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示范帶,在漓江沿岸各村莊發展沙糖桔、夏橙、黃皮果等水果種植3000余畝。冬春季發展油菜花、茹菜花等觀光綠肥花卉種植,將種植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扶持貧困家庭發展農家旅游。
隨著項目建成,楊堤鄉面貌煥然一新,各項功能設施進一步齊全。游客到達楊堤后,既可以乘坐竹筏欣賞漓江美景,也可以在觀光步道上悠游,開展“摘農家果、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活動,體驗鄉村悠閑的慢生活。楊堤也由旅游中轉站變為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成為該鄉的主要產業和重要富民經濟支柱。
借力龍頭企業帶動脫貧
陽朔縣不斷探索龍頭旅游企業帶動旅游扶貧模式,成效顯著。該縣縣委、縣政府引導陽朔漓江景區公司等旅游龍頭企業加盟,對旅游小鎮的開發采用公司化運營,優先聘用貧困群眾參與排筏營運、旅游商品交易等旅游服務,受聘為筏工的貧困戶*一項年人均收入可達2萬元。同時,漓江生態補償金額逐年遞增,2016年陽朔漓江景區公司給沿線的群眾分紅達到了1700多萬元,受益群眾近5萬人,人均分紅340元。特別是主要的沿江旅游鄉鎮楊堤鄉、興坪鎮,2016年的人均分紅達到了800元左右。
該縣還與電商企業合作推出“農家飯票”旅游模式,積極推介農家旅游線路,助推農產品銷售。2016年首先在楊堤村組建旅游合作社,鼓勵困難群眾回鄉創業。該合作社首批成員由該村*書記、村干部和6戶住宿條件較好的農戶組成,采用“公司+合作社+互聯網”的方式與廣西智慧旅游公司合作打造楊堤“農家飯票”,由公司負責網上宣傳及銷售,合作社成員則負責游客在村里的所有接待工作。“農家飯票”95%的收益留在村里,在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困難群眾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綠色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這種模式正在試推廣,預計參與的貧困人口通過互聯網平臺人均年收入可增加近1000元。
推動文化扶貧提升內涵
陽朔縣依托本地的旅游市場,做好旅游小鎮的文化扶貧文章。針對貧困戶舉辦了繪畫、烹飪等技能培訓班,提升貧困戶“再造血”功能。楊堤鄉等鄉鎮與桂林圣園文化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了文化扶貧書畫培訓班,老師利用晚上、農閑時間對學員進行繪畫技藝培訓,完成培訓后畫工的作品由圣園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書畫市場進行銷售和掛賣。*批接受書畫培訓的20多名貧困群眾結業后每個月賣畫收入可達到1500元左右。
陽朔縣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態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鄉村旅游與*扶貧“美麗邂逅”,帶動陽朔百姓邁上脫貧致富快車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