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著眼調結構增加投資,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
推進消費升級,需要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旅游業,正是江蘇省著力深耕的朝陽產業。對標“高質量”,優質旅游成為打響“水韻江蘇”新品牌的發展主方向。
突出“水”主題,做足“水韻文章”。
去年,江蘇旅游業總收入達1.16萬億元。然而,與旅游強省的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對標“高質量”,一個“水”字,成為江蘇打造“優質旅游”新形象的突破點。
作為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水不僅是淮安賴以生存的源泉,更流淌著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在“1+3”重點功能區的劃分中,淮安地處“江淮生態經濟區”,做好水文章,傳承水文化,成為當地發展旅游的天然優勢和主攻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長蔡麗新介紹,在城市總體規劃建設中,淮安圍繞里運河、大運河、淮河三條軸線,優化“城水相依、組團相間、生態相連、文脈相融”的城市空間形態,做優“生態+”布局,突出推門見景、放眼是綠的生態優勢,走生態優先新路。
京杭大運河在江蘇境內全長690多公里,流經8個設區市,沿線集聚的遺產點數量約占全線的40%,是中國大運河旅游資源*為集中、品位*的河段。大運河文化帶成為我省今年重點打造的文化旅游項目。“運河淮安段的水利工程遺跡代表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水平。”蔡麗新說,淮安充分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底蘊,堅持重點片區開發與完善城區功能、增強輻射相結合,提升城市軟實力。今年,淮安計劃投資136億元、實施建設101個項目,推進景觀改造“連片串線”,結合“納湖入城”和城市功能片區融合,實施沿路、濱河、環湖區域生態廊道和慢行系統建設,實現各組團綠地之間有機聯系、相互銜接,重點抓好洪澤湖、大運河、古淮河三條景觀帶規劃,再現“水韻風華”。
淮安的實踐,成為我省做強旅游“水文章”的縮影。不少代表表示,以水為主題和特色的旅游產品開發仍處于初始階段,但江蘇江、河、湖、海、灘涂齊備,各地可開拓更多維度的旅游產品。沿海旅游、揚子江旅游、寧杭鄉村旅游示范帶等專項產品應加速規劃落地。
瞄準高品質,門票經濟轉向產業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這是“門票價格”*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國家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引,變得越來越務實和細致。
“政府工作報告關于門票的提法對旅游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對旅游企業的倒逼。”全國人大代表、無錫靈山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解讀說,全國近200家5A級景區中,商業型景區僅占一成左右,其余都是依托于獨特的自然資源、文化遺產等吸引游客、開展經營的。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迫切需要研究并推進景區門票價格管理體制改革。
“一味以提高門票價格方式搞景點開發,會將旅游產業逼進‘死胡同’。”吳國平認為,要堅定不移地推行景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多元經濟發展道路,提高剛性消費、個性消費、深度消費、體驗消費,讓景區變成創新消費的載體,實現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后備廂經濟”轉變。去年,靈山雙園景區門票收入僅占到總收入的1/3不到,其余則是商品經營業務、住宿業務、餐飲業務等。
那么,高品質旅游和大眾化消費如何更好銜接?
“高品質旅游和大眾化消費其實并不矛盾。”吳國平說,中國有近3億中等收入人群。與國外相比,中國旅游業在硬件設施上的差距已很小,但軟件系統仍存在很大上升空間。其中,旅游人才教育成為制約國內旅游業發展*瓶頸。高標準的就業者是促進旅游業拉動產業更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
當前,江蘇正按照“碧波蕩漾、青山朗潤,老街雨巷、絲竹悠揚”的“*靚顏值”標準,打造更有溫度、更有厚度、更有速度的“優質旅游”全景藍圖,這正是旅游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實寫照。
升級鄉村游,讓更多人享受優質游。
在大眾旅游時代,從關注規模向關注產業品質轉變,正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界的共識。品質,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生命線。
“我們要把青山綠水打造成小而特、小而品、小而優的高能量產業,引領白塔村未來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說,通過充分保護和利用自然生態資源、挖掘歷史文脈,經濟基礎一度薄弱的白塔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引進2.8億元的民間鄉村旅游項目落戶,但并不需要高樓大廈式的賓館,不需要商業味濃厚的農家樂,去年就回絕多個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的投資項目。”歐陽華介紹,白塔村因村制宜,請來專業規劃設計團隊,利用村里閑置房與破舊廢棄房,改造成為占地5000畝的白塔牽稼園,內有民居民宿、咖啡館、香竹苑、金絲楠木地下展館等旅游居住和休閑場所。去年,白塔村接待各地考察團380多批次,累計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
“鄉村旅游要從同質化、低品質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換。”全國人大代表、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介紹,永聯村挖掘農耕文化,實現年旅游收入超億元,“發展鄉村游,不僅要圍繞‘農’字做精做細,還要做優做強”。
吳惠芳計劃用3年時間,以“永聯旅游風情小鎮”為核心,將周邊3平方公里規劃為水鄉風情帶、田園深度體驗片、小鎮休閑度假片、鄉村牧場休閑片、鋼鐵工業旅游片等“一帶四片”,打造“江南鄉村生活體驗地”。永聯村牽頭成立張家港市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推動區域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