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藍天綠水凈土一個都不能少(圖)
藍天綠水凈土一個都不能少(圖)
農業網   時間:2018/3/21 9:24:00  來源:經濟日報  閱讀數:358

生態文明

  過去5年,是各地環境保護工作認識*深、推進*快、力度*、成效*的時期。5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多位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表示,好的成績源于一系列強化措施的實施,未來要進一步落實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山青、水綠、天藍,5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國家制定實施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取得了扎實成效,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

  大氣治理仍在負重爬坡

  5年來,我國重點地區PM2.5濃度下降30%以上,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一半。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下降幅度達到22.7%,“大氣十條”*階段目標全面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原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成績的取得源于一系列強化措施的實施。以京津冀地區為例,2017年,環境保護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指導有序推進散煤替代、加強“散亂污”企業整治以及開展強化督查等行動,進一步壓實了地方責任,“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治理局面基本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人機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張桂平教授表示,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有所好轉,以遼寧省沈陽市為例,近年來沈陽地區PM2.5、PM10、二氧化硫、臭氧等濃度均同比下降。就今年1月份來說,沈陽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4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天,沈陽市民對空氣質量越來越滿意。

  但是,當前大氣治理仍然處在負重爬坡、任重道遠的階段,容不得半點懈怠。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環保局副局長余國東表示,近年來成渝城市群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資源環境壓力較大,雖然開展了一系列大氣治理措施,空氣質量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傳統的*污染尚在解決中,PM2.5、臭氧等二次污染日益突出,加上地理氣象條件特殊、資源稟賦較差,大氣污染區域性、復合型特征越來越明顯。

  余國東委員建議,國家每年給成渝城市群大氣污染防治中央財政專項以支持該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其中,要重點支持成渝城市群近1000家汽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電子制造、石油化工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重點支持成渝城市群約300家燃煤電廠和鋼鐵水泥企業超低排放治理。

  強力推進碧水工程

  水作為生態系統*核心的要素,是一切生物生存和人類發展的必需品。5年來,全國各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了流域環境綜合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過去5年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認識*深、推進*快、力度*、成效*的時期。”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環境保護廳廳長來鶴介紹說,以“水十條”的落實為例,遼寧省已完成52條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和38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經過整治,遼寧省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完成國家水十條考核階段性指標,全省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保持穩定。下一步我們將強力推進碧水工程,以保水源、除黑臭、治重污為重點,結合河長制的實施,實行一河一策,跨河作戰,加快水污染治理。”來鶴說。

  未來,打好碧水工程戰還需多些統一行動。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表示,大秦嶺地跨陜、甘、青、豫、鄂、渝、川六省一市,是長江、黃河的重要來水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集水區。但是,目前大秦嶺水源保護地、供水工程區、受水區等不同功能區表現為管理的碎片化和網格化,各省市各守其土,大秦嶺的水資源保護沒有形成國家統一設計和統一行動。

  郝際平建議,開展大秦嶺水資源保護一體化頂層設計,建立水資源保護統籌規劃機制,統籌安排六省一市及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基礎設施配套等,并對節水用水、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各方面的分工協作事項作出規定。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設立“大秦嶺管理委員會”,統籌實施大秦嶺水資源保護。

  不要為土壤盲目增“肥”

  土壤環境質量是關系老百姓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要事。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委副書記、市長李郁華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的民生,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石嘴山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實施了賀蘭山東麓生態防護林、賀蘭山清理整治、沙湖和星海湖濕地恢復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

  李郁華表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舉生態旗、打生態牌,做到“三個堅決”:堅決不要發臭的GDP和財政收入,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發展模式,堅決不上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同時,還要做到三個一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一律不引進,不符合環保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引進,投入強度、產出效益達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引進。

  化肥、農藥本是為了農民增產增收而生,眼下卻因不合理使用破壞了土壤的結構環境。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副盟長張利文介紹說,化肥、農藥過量使用,不僅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威脅食品安全,更嚴重的是因氮、磷流失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張利文表示,要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控制農業面源環境污染。加快測土配方施肥、農藥合理使用等農業科技普及應用步伐,以創建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為載體,大力推動綠色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序化、科學化,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同時,嚴格開展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生產環境質量監測,以嚴格的標準確保綠色產品具備真正的綠色價值。“要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環保的重點工作,實施嚴格規范的土壤、水體監測、統計和考核制度,盡快建立土壤環境信息發布制度,切實保護好農村環境。”張利文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lf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