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肇始的時節。近日,5000畝稻田綜合種養建設啟動儀式在玉祁街道惠民家庭農場舉行。這標志著無錫規模化推進稻田種養建設正式啟動,據悉,無錫是蘇南地區整體推進稻漁種養的*城市。
稻漁綜合種養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稻田養殖技術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水稻種植和魚類養殖相互促進,在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能顯著增加稻田綜合效益。稻田綜合種養將“魚”“米”結合,在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上努力創新,是建設現代“魚米之鄉”的新路子。
“稻田綜合種養既可保住國家的‘米袋子’,又能鼓起我們農民的 ‘錢袋子’”。3月20日,玉祁街道種糧大戶任金明很開心。經過試種,他嘗到了稻漁綜合種養的甜頭,在種養中,稻為蝦、魚等供餌、遮陰、避害,蝦、魚可吃掉害蟲,排泄的糞便又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在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和水稻的品質得到保證,生產的稻和蝦蟹都為綠色產品。總體算下來,該模式的年收益是以往單純種植水稻的幾倍。他表示,手里流轉的土地今年不再種植小麥,而是采用綜合種養的方式,種植水稻、養殖龍蝦,500畝的綜合種養模式計劃在三年內完成。據了解,采用這種模式,種植戶預計畝產400公斤無公害稻米和100公斤小龍蝦,畝均利潤較純水稻種植增加2000元。
玉祁街道工作人員管女士介紹,2012年創辦惠民家庭農場,5年來一直以從事常規的稻麥種植為主,有800余畝水稻種植面積。去年農場啟用以“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稻漁生態綜合種養模式,一年來,該模式在惠民家庭農場取得了較大的效益,吸引其他兄弟農場前來“取經”。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稻漁綜合種養基地規模。其中,稻漁共養核心示范區采用活水養蝦方式,形成區域大循環,保證水質。
據了解,截至2017年全市稻漁種養面積已達3000畝,種養模式多樣化,畝均產出達8000到20000元。其中,從2014年開始惠山區就著手探索稻漁混養模式,以此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經過幾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在陽山的住基村、長安的好事蓮蓮生態園、玉祁的水稻園已發展了魚稻共養、魚蝦共養、藕魚共養370畝,取得了不錯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