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正在全國兩會上審議討論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始終秉持服務國家戰略、勇于擔當的大局意識,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點方向,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加大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超過1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超過30%。
堅守定位
積極踐行普惠金融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郵儲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國華表示,作為一家定位于服務“三農”、中小企業及社區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郵儲銀行來說是重大戰略機遇。
郵儲銀行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覆蓋了中國除港澳臺以外的全部城市和近99%的縣域地區,且70%以上的網點分布在縣域地區,服務個人客戶達5.46億,是國內網點數量*多、下沉*深的商業銀行。在許多地區,郵儲銀行是農民、牧民獲得正規金融服務的主渠道,可以說其服務已經延伸到了“*后一公里”。
“龐大的網點和客戶數既是郵儲銀行與生俱來的優勢,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承擔起做好‘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普惠金融服務責任。”李國華表示。
長期以來,郵儲銀行堅持“地域差異化、產業特色化”的經營思路,力求為長尾客戶提供有效、易獲得的融資服務。例如,針對“三農”缺乏有效抵押物,小微企業、農戶缺乏信用信息等問題,郵儲銀行建立起銀政合作平臺,引入政府擔?;?、風險補償基金等新型增信措施,創新多方風險分擔模式,有效破解了農戶強抵押缺失難題。同時,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形成了強抵押、弱擔保、純信用等擔保方式的全產品序列。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為貫徹落實這一要求,更好踐行普惠金融,郵儲銀行于2016年開始探索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
“我們采用的是‘總部—省—市—縣’4級垂直的專業團隊架構。這樣的架構一方面可以保障總行有關‘三農’、普惠、扶貧政策的順利落地;另一方面則可以加大事業部內部的垂直管理力度,讓專業機構、隊伍深入縣域提供高效服務。”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體制機制上,三農金融事業部建立起“7個獨立+2個傾斜”的運行機制,即建立健全包括獨立的組織架構、獨立的財務核算、獨立的經營計劃、獨立的資本管理、獨立的信貸管理、獨立的風險管理、獨立的績效考核、傾斜的資源配置及傾斜的信息科技保障等在內的9大經營管理和支撐機制。
扶助有方
做好*扶貧“加減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扶貧、*脫貧。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5年來,郵儲銀行充分發揮網絡、資金和專業優勢,主動踐行大行社會責任,創新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產品創新為基礎、以風險分擔為保障的金融扶貧新模式。
例如,在寧夏*貧困的鄉村之一——固原蔡川村,郵儲銀行攜手當地合作社和農戶構建起金融*扶貧的“蔡川模式”,通過村委會干部、養殖戶能手、貸款農戶和銀行共擔風險,解決普通農戶貸款缺乏抵押擔保物的難題,實現農戶意愿貸款應貸盡貸。此舉使該村人均純收入幾年間翻了近4倍,幫助蔡川村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說,近年來郵儲銀行積極探索“商業銀行+”的合作扶貧模式,充分調動各級黨組織、相關部門、各方機構平臺、各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形成社會合力。與此同時,郵儲銀行還在做“減法”,利用科技創新為金融扶貧減負增效。
——“商業銀行+政府支持”。引入政府增信機制,與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合作,探索財政與金融協同支農模式,放大財政支農的政策效應,著力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擔保難”問題。
——“商業銀行+產業引領”。立足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開發不同的信貸產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產品要素,按照“一縣一業、一行一品”的發展思路,以信貸資金支持貧困戶參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實現脫貧增收。
——“商業銀行+能人帶動”。培育村干部、黨員、養殖大戶等致富“領頭雁”,鼓勵引導他們創辦合作組織、專業協會等,提高貧困戶的組織化程度,為貧困戶提供擔保和技術支撐。
——“商業銀行+信用村鎮”。郵儲銀行持續與各級政府、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溝通合作,共建縣域和農村信用體系,組織開展信用戶、信用村評定和創建。
“貧困人群通常資金需求急、生產規模小、缺乏抵質押手段,這類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是商業銀行運營過程中的一大挑戰。通過科技創新做‘減法’正是緩解這一壓力的重要手段。”這位負責人表示。
在便利服務渠道方面,郵儲銀行擁有15萬個助農取款點、10萬臺自助設備以及功能齊全、安全便捷的個人網銀、手機銀行、微銀行等渠道,諸多渠道共同構建起一個品種齊全、體驗優良的線上交易服務平臺。
在簡化作業流程方面,郵儲銀行引入數字技術,在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有效控制扶貧業務風險。比如,推廣移動業務,通過移動智能終端開展信息上傳核查,業務處理流程所需時間可縮短30%至50%,實現當日申請、次日放款;推進信貸工廠項目,通過模型策略實現自動決策,通過標準操作實現集中處理,提高處理效率,甄別不良客戶,減少風險損失。
在簡化產品流程方面,郵儲銀行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全流程、純線上的融資模式。比如,與中國郵政旗下的郵樂網合作,根據農村電商客戶的經營數據推出“掌柜貸”;針對個體工商戶,推出“E捷貸”,目前可實現5分鐘內完成業務處理,1分鐘內實現資金到賬,24小時均可在線申請貸款。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郵儲銀行金融*扶貧貸款余額達421億元。從2015年至今,郵儲銀行在832個國家重點貧困縣(區)累計投放小額貸款1200多億元,服務130余萬人次;全行累計發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1000多億元,支持貧困戶脫貧致富。
深耕“三農”
打造轉型發展新高地
“從當初顛沛流離到今天過上好日子,我特別感激郵儲銀行的支持。”海南省定安縣龍門鎮的越南歸僑吳世文說,2012年他向郵儲銀行貸款5萬元承包土地種植荔枝。隨著經營規模擴大,他的貸款額度也提升至30萬元。如今,吳世文年收入已達百萬元。
這只是郵儲銀行深耕“三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5年來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個人經營性貸款超過2萬億元,有效緩解了“三農”融資困難。
郵儲銀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郵儲銀行將繼續從三方面發力,為國家戰略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聚焦支持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全產業鏈、農村骨干支柱項目和金融*扶貧作為4大服務重點,從“小三農”向“大三農”升級。不斷完善“批發資金+產業鏈融資”的平臺服務模式,聯合*農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協同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繼續大力推廣“惠農易貸”、光伏扶貧小額貸款等專屬產品,持續優化畜牧貸、農村助學貸、“兩權”抵押貸款、農民購房貸等個性化產品,在積極探索商業可持續金融*扶貧有效模式的同時,不斷滿足鄉村多元化的需求,讓貧困人群也能獲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務。
第二,構建“三農”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在事業部“7個獨立+2個傾斜”運作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三農”業務的保障力度,從部分傾斜向全面保障升級。
第三,完善涉農業務發展模式。繼續發揮郵儲銀行城市分行貼近總部、縣域支行扎根鄉村的優勢,打造城鄉協同模式;做好“銀政”“銀協”“銀企”“銀擔”“銀保”等五大平臺合作,通過網絡聯通、資源共享升級平臺協同模式;依托郵政網點更下沉、業態更豐富的優勢,積極探索郵銀合作發展“三農”金融新途徑,構建郵銀協同模式。
李國華表示,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郵儲銀行將加快探索有特色、商業可持續的“三農”金融發展道路,將“三農”金融服務打造成服務國家戰略、落實零售銀行戰略的典范,使之成為郵儲銀行轉型發展的新高地,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動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增添新動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