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兩會期間,各代表委員圍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到底要不要保護”進行了一番爭論!如果您是兩會代表委員,您怎么看?
對此,小農菌也有話要說!今日《一周熱點》,我們就好好探討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什么?有哪些?我們該不該去保護?又該如何保護呢?
什么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一般具體有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功能性、瀕危性六個特點。
小農菌認為,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評判會稍有不同,畢竟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對我國來說,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是指,我國人民在與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的,對于我國農業傳承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農業生產系統和景觀。
我國有哪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從2012年農業部部署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開始,截止2017年6月28日,我國共認定了4批91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農友們可以在文章末尾查看“附件: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實錄”,了解詳情。也可以通過原農業部網站了解更多。這里,小農菌對4批91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就不展開詳細說了!
不過,小農菌要對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這15個詳細介紹下~
1.福建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
福建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起源于中亞細亞的茉莉花與起源于中國的茶的結合,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茉莉花基地(濕地)-茶園(山地)的立體農業系統和獨特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藝。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
敖漢旗有著古老的歷史文化,境內分布著被稱為“華夏*村”的興隆洼遺址和“旱作農業發源地”的興隆溝遺址,興隆溝的考古發現證實粟和黍的栽培已有80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所知*早的人工栗和黍的栽培遺存,被譽為“旱作農業發源地”。2012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3.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被譽為“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普洱有1800多年人工栽培茶樹的歷史,是茶馬古道的起點。野生型和過渡型古茶樹、栽培型古茶園以及現代茶園,共同構成了茶樹利用的完整體系。普洱各族人民種茶、制茶,孕育了風格獨異的民族茶文化。2012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4.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垛田,是位于里下河地區的一種獨特的土地利用方式。當地人在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積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系統。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5.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萬年歷史悠久,有著燦爛的遠古文明,被考古學界稱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以“塢源早”為代表的傳統“貢谷”是目前保留下來較早的栽培稻之一。這里的稻米生長在山垅中,由山泉灌溉,尤為獨特。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6.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
在滄桑的古城墻里,架起舉世獨有的漏斗型葡萄架,栽培出樹齡百年以上的葡萄樹藤,收獲粒大皮薄鮮甜可口的葡萄。其獨特的文化景觀,具有深刻而悠久的文化內涵。2013年被聯合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7.陜西佳縣古棗園
佳縣有著3000多年的棗樹栽培歷史,其境內的泥河溝村保存著栽培歷史*長、面積*、品質*的原始棗林,被譽為“天下紅棗*村”,是一片不可多得的棗樹“活化石”。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8.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
會稽山地區云霧繚繞,土壤肥沃,是香榧的原產地和主產地,聚集著成千上萬株古老珍稀的榧樹。1400多年的古香榧樹是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的“活標本”。2013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9.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紅河哈尼梯田具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農業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生態、經濟、科學和美學價值。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文化遺產。
10.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
在貴州東南部的丘陵深處,鼓樓和禾晾錯落有致,稻田中魚兒游動,鴨子覓食。傳統的稻魚鴨生態農業模式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確保世代侗鄉人豐衣足食,也維系著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的生態環境。2011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1.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以華僑之鄉、石雕之鄉、名人之鄉蜚聲海內外的青田縣,有1200多年的稻田養魚歷史。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2.甘肅迭部扎尕[gǎ]那農林牧復合系統
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鄉。在該系統中,農、林、牧之間的循環復合使其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游牧、農耕、狩獵和樵采等多種生產活動的合理搭配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2017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3.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
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西部。現存有6萬畝桑地和15萬畝魚塘,是中國傳統桑基魚塘系統*集中、*、保留*完整的區域。該地區形成了種桑和養魚相輔相成、桑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江南水鄉典型的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景觀,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2017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4.中國南方稻作梯田
中國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其中的尤溪聯合梯田開墾于唐開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經過一代代的辛勤耕作和文化積淀,尤溪聯合梯田形成了特有的農耕文化。2017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5.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
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占地6000多畝,百年以上古樹2萬多株,涉及12個村莊,被命名為“中國椹果之鄉”,是遠近聞名的“中國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是國際生態安全旅游示范基地。2017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有哪些積極意義?
既然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那肯定和“三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是前人長期進行農業生產所遺留下的智慧結晶,保護它們,對于我國將來的“三農”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1.有利于傳承農耕文明 拓展農業功能
中國傳統農業蘊含著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觀和價值觀,傳統農業積累的經驗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依然具有應用價值。
2.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 建設美麗鄉村
舉例來說,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陜西佳縣,干旱少雨,生態脆弱。棗樹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生計來源,在生態保護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3.有利于改善農民生計 實現收入倍增
根據多個遺產地的探索實踐,適度發展農業旅游是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能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給我們帶來了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但是也在不知不覺間讓許多東西在離我們遠去,小農菌近幾年回家就發現,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卻難尋一條清澈的小溪。
農業文化遺產也不能幸免,由于缺乏系統有效的保護,一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所以如何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值得我們重視,這里小農菌有4點建議與大家分享。
1.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管理
農業文化遺產的管理需要完善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健全國家、省、市等各層級管理機構。農業文化遺產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需要整合相關部門的職責,合力管理。
2.形成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
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需要資金投入,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地,更需要加強政府財政的扶持力度。加強遺產地生態保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扶持遺產地開發生態產品,發展生態旅游都是保護的有效措施。
3.探索多元保護與發展途徑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不是限制地區經濟發展,而是強調有規劃的發展和保護,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讓更多的農民享受發展的成果。例如扶持遺產地農民進行綠色、有機等生態農產品開發,適度發展生態旅游,開發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旅游路線等。
小農菌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是讓我們回到以前的農業社會,而是立足于當下,重新思考農業的發展和鄉村的未來。如果在追逐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喪失了對這些生產和生活經驗的傳承能力,失去的就不僅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特質,更是基于歷史認同的安頓心靈之所。就此而言,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表面上是保存傳統農業的智慧,保護鄉土文明,其更長遠的意義則在于留住現在與過往生活之間的聯系,留住那些與農業生產和生活一脈相承的記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