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不同于一般村民,他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觀點等在鄉土鄰里間更具有示范帶動作用。近年來,重慶永川區大力弘揚鄉賢文化,使其成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重要“民間力量”,為促進鄉村振興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示范引領 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這其中,鄉賢作為愿意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出錢出力的先進典型,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6年起,永川在全區廣泛開展“和美家風樂萬家”主題活動,實現了以家風滋養校風、引領鄉風、凈化行風、純正黨風,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其中,在家風建設中,該區抓住農村這個薄弱環節,有效發揮鄉賢的道德傳承、示范引領作用,形成鄉賢文化與和美家風建設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局面。
按照“我們的鄉賢我們評、評好鄉賢我們學”的思路,永川區近年來凝聚了“草根群體、民間力量”1000余名。臨江鎮普安村62歲的村民黃澤兵正是其中之一,他先后被評為“國家種糧大戶先進個人”、重慶市種糧標兵、重慶市勞動模范、永川區“百佳新鄉賢”、重慶好人等榮譽稱號。
前幾年,黃澤兵見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致使村里撂荒地增多,便承包下這些荒地種水稻。數年下來,黃澤兵的種植面積增加至1100余畝。糧食產量逐年增產,為他帶來了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他還主動與周邊農戶聯系,指導安排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接納了一批農戶打工,幫助村民增加收入。
此后,黃澤兵還領銜成立了黃楊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近10位農民回鄉創業,承包土地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黃澤兵表示:“在一個村莊里,一個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才算真正富。”在他和合作社的幫助下,當地村民收入年年攀升。
陣地建設 讓鄉村治理添活力
除了帶動產業發展,如何讓鄉賢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地作用?永川的探索是:鄉賢評理堂。2017年6月,永川著手在全區建設以引領社會風尚、宣講法律政策、調處矛盾糾紛、反映社情民意、倡導移風易俗為主要任務的“鄉賢評理堂”。截至目前,已建設布局鄉賢評理堂108個,有力地推動基層善治、鄉村德治。
今年73歲的蘇祖才是何埂鎮倉寶村的一名鄉賢。2017年,蘇祖才用自家房屋改建的家風家訓傳承地“蘇源”,成了當地首批試建的“鄉賢評理堂”之一。在這棟三層樓的院子里,設有“鄉賢課堂”和“鄉賢評理堂”,每逢春節、清明、寒暑假等,蘇祖才都會在這里給村民進行家風傳承和文化教育。
“文明勤奮、求實創新是我家的家風。”蘇祖才說,剛回鄉時,“只認金錢不認感情,對入駐的企業‘敲一棒’的想法”等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民風。通過“蘇源”這個陣地,蘇祖才給村民擺“龍門陣”,調解糾紛,不僅維護了當地的社會穩定,還有效改善了村里的鄰里關系。目前,倉寶村里孝老愛親模范、勤勞致富典范、好婆媳、好妯娌等不斷涌現,“蘇源”在當地真正“評”出了好家風。
“鄉賢評理堂”通過對群眾中矛盾糾紛的調解處理,既發揮了基層治理的作用,又達到了“以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的目的。臨江鎮隆順村陳久述的“鄉賢評理堂”,自2017年9月掛牌以來,已成功調解各類糾紛90余起。值得一提的是,陳久述發揮自己的特長,將調解成功的每個案例,總結成幾句朗朗上口的打油詩或順口溜,既便于記錄又利于傳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永川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德明表示,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是連接故土、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對于在鄉在家的鄉賢,要鼓勵其積極參加鄉村治理、扶貧幫困,實現精神與物質共同富裕;對于外出創業的鄉賢,要鼓勵其為家鄉發展引資、引技、引智,實現“人才回鄉、資金回流、企業回遷、信息回饋”的“歸雁經濟”,助力家鄉經濟社會建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