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暖陽照耀下的臨滄市鳳慶縣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團山村核桃林小組的村莊顯得格外靚麗。村民趙老四從花椒地里走出來和記者攀談:“咱們的農產品賣了好價,加上政府補助政策好,蓋房子不吃力了。5年前,四五十戶人家只有兩三間磚混房子,如今,大部分住上了兩層的小洋房。”
作為全縣4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的團山村,地處高海拔陰涼山區,往日里村民們只能靠“種一山坡收一土鍋”維持著基本生活,趙老四指著花椒地回憶:“這么一大片坡地,算是下足功夫,玉米卻收不到1000斤。”
近年來,鳳慶縣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科學客觀分析產業現狀,因地制宜地選擇效益好、見效快、覆蓋面廣的優勢產業,找準發展重點和突破口,著力推進貧困村、貧困戶特色產業扶貧。
團山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種植花椒、木瓜,栽培野生茶,搞起了特色種養殖。如今,趙老四家的12畝花椒已經開始采收,去年采摘鮮花椒2000多公斤,收入4萬多元,套種在花椒樹下的野生茶也陸續有了收益,鮮葉價格一公斤40元,賣了5000多元。
搞蜜蜂養殖的趙文紅從*初的四五箱發展到了200多箱,每年創收3萬多元。
“隨著進村入組道路的硬化,電商服務點的進駐,這里的農特產品更暢銷了,村民們的日子將越來越好過。”團山村副支書潘云虎介紹說,“就拿核桃林小組來講,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43戶農戶平均收入2萬元以上。”
已有的茶葉、核桃等主導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該縣充分利用林下廣闊空間和林蔭優勢,采取“核桃+魔芋”“核桃+中藥材”“堅果+砂仁”和林下養殖等模式打造復合型立體產業,全縣建成林下產業面積36.84萬畝,4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均有1個以上林下產業基地,吸納貧困人口4300多人。完善產業鏈,全縣187個行政村實現專業合作社全覆蓋,注入產業扶貧資金5704.14萬元、互助資金690萬元,貧困戶獲得股金分紅、土地流轉、優先務工等收入886.35萬元。
對于正在培育的特色產業,注重技術培訓和市場開拓。初步走出了“電商+供銷+合作社+質量追溯+農戶”的產銷路子,建成的“天之鳳”電商平臺擁有村級服務點171個,聯合專業合作社340家,貧困戶免費開設店鋪185家,實現銷售額580萬元。
“目前,全縣累計建成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312萬畝, 874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0857人通過發展特色經濟林實現增收。”該縣扶貧辦負責人說,多措并舉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至2個產業發展項目,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個增收項目、主要勞動力至少掌握1門實用技術、有1人穩定就業,貧困人口均有增收產業基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