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合肥調查隊昨日發布2017年安徽省合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報告。過去一年,合肥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扶貧攻堅,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4元,與上年相比增加1535元,同比增長9.0%。
農村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
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合肥農村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比全國、全省平均增速分別快0.4和0.1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合肥市GDP增速0.5個百分點。
增收的速度穩步提升,收入總量也位居省內前列。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達18594元,位居全省第三位,與上年持平。在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增長趨穩,仍是農民收入主要來源。2017年,合肥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7167元,同比增加487元,增長7.3%。
分析報告表明,2017年以來,合肥切實加強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工就業能力;同時注重開拓農村留守人員就業崗位,讓留守人員有“造血功能”。此外,合肥市嚴格落實《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的文件要求,以及企業崗位指導工資平均漲幅6.4%,為農民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提供政策保障。
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
每逢節假日,就有許多自駕前往巢湖、肥東和長豐等地賞美景吃農家菜的市民和游客,農家樂和休閑旅游等成為農民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的重要來源。
數據顯示,2017年,合肥市農民人均經營凈收入6298元,同比增加477元,增長8.2%。據分析,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村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推進,農村旅游業、餐飲業以及社會服務業等新型農村行業較快發展,政府部門通過鼓勵農民發展新型農村產業,如農家樂、休閑旅游等,使得農民經營凈收入穩步增長。
而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步伐進一步加快,流轉價格呈現逐步攀升態勢,鄉村旅游的發展與房價推升共同帶動農民房租收入穩定增加。2017年,合肥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451元,增長10.9%。
此外,在農機補貼、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等各類惠農補貼的作用下,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成為農民增收重要保障。2017年,合肥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4678元,比上年增加527元,同比增長12.7%。
有利因素齊聚推動農業發展。
分析報告系統分析了農民收入增長的原因,在支農惠農政策疊加扶持的同時,農產品加工集群發展深入推進、家庭農場大力培育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的推行,促進農民就業和務工工資大幅增長。如肥西縣規模化特色農業產業園區達121個,帶動農民新增就業5000人。
農業產業結構得以優化,特色農業發展恰逢其時,按照“圍繞特色抓產業,圍繞產業強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圍繞基地帶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助力農戶穩步增收。以長豐縣為例,2017年全縣加快草莓“互聯網+”銷售模式發展,以“休閑采摘、精裝草莓”等主題提升草莓附加值,草莓種植面積達21萬畝,總產量突破35萬噸,帶動3150戶貧困戶從事草莓種植業,戶均增收2.8萬元。
包河區大圩鎮葡萄園,肥東撮鎮建華荷花節、八斗鎮萬畝桃花節……2017年,一系列成熟的鄉村旅游品牌打響,這些集農業觀光游覽、鄉村農耕文化、田間騎游活動、蔬果采摘體驗、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示范園區建設,實現了鄉村旅游多元發展,拉動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增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